高频考点-生理学 4
考点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内含有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细胞。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之分。一个神经元可有一个或多个树突,但一般只有一个轴突。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神经系统的调节活动是以反射的形式进行的。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特征
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差别很大,这与
神经纤维直径的大小、有无髓鞘、髓鞘的厚度以及温度的高低等因素有关。神经纤维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有髓鞘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比无髓鞘神经纤维的快。在一定范围内,有髓鞘神经纤维的髓鞘愈厚,传导速度就愈快;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也可加快传导速度。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以下特征:①完整性;②绝缘性;③双向性;④相对不疲劳性。
3.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在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胶质细胞主要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三类。在周围神经系统,胶质细胞主要有形成髓鞘的施万细胞和位于神经节内的卫星细胞等。
(2)胶质细胞的特征:终身具有分裂增殖能力。
(3)胶质细胞的功能:①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②隔离作用;③修复和再生作用;
④免疫应答作用;⑤参与脑屏障的形成;⑥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⑦稳定细胞外的 K+浓度;
⑧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的是
A.绝缘性B.完整性C.单向性
D.相对不疲劳性【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A、B、D 选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征有:完整性(B 正确)、绝缘性(A正确)、双向性(C 错误)和相对不疲劳性(D 正确)。
C 选项错误:突触传递为单向性,神经纤维传导为双向性。
故此题选 C。
考点二: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1.静脉血压
当体循环血液经过动脉和毛细血管到达微静脉时,血压降至15~20mmHg。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而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正常值:4~12cmH2O。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心脏射血能力较强,能及时地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中心静脉压就较低。反之,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时, 中心静脉压就升高。另一方面,如果静脉回流速度加快, 中心静脉压也会升高。
2.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当人体从平卧位转变为直立位时,由于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充盈扩张,可比在卧位时多容纳 400~600ml血液。这一变化相当于突然失去相当量的血液,可导致暂时的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和动脉血压降低。
3.静脉血流
(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很小,约占整个体循环总阻力的15%。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故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影响因素 | 对回心血量的影响 |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 充盈度高, 回心血量愈多 |
心肌收缩力 | 右心衰时,体循环瘀血;左心衰时,肺瘀血水肿 |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 运动后肌肉收缩时,静脉回流增多;肌肉松弛时回心血量少;肌肉持续收缩时静脉持续受压,静脉回流较少 |
呼吸运动 | 吸气时回心血量增加。呼气时回心血量减少 |
体位改变 | 平卧位转为直立位时, 回心血量减少 |
【真题重现 2023-判断题】呼吸运动影响静脉回流,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大,促进静脉回流。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膜腔负压值进一步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压力也进一步降低,因此,有利于外周静脉内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由于回心血量增
加,心输出量也相应增加。
故此题正确。
考点三: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
1.吸收的部位
食物在口腔和食管内一般不被吸收。胃仅能吸收乙醇和少量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 回肠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即能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 B12。大肠可吸收的主要是水和盐类。
2.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物质 | 吸收特点 |
糖 | 一般以单糖形式被吸收,果糖为易化扩散,葡萄糖的吸收通过载体进行,属 继发性主动转运 |
蛋白质 | 被分解为氨基酸,大多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
脂肪 | 十二指肠和近侧空肠中被吸收,吸收途径以淋巴为主 |
酒精 | 胃内吸收 |
铁 | 十二指肠(小肠上部) |
钙 | 空肠、回肠 |
维生素 B12 | 回肠(大部分维生素在小肠上段被吸收) |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正常人体铁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
A.胃
B.十二指肠C.空肠下段D.回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铁的吸收。
A、C、D 选项错误:食物在胃内的吸收也很少,能吸收乙醇和少量的水。糖类、蛋白质、脂肪等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 回肠吸收胆盐和维生素 B12。
B 选项正确: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中摄铁1~1.5mg,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铁的吸收及利用形式均为二价铁,而运输形式为三价铁。
故此题选 B。
考点四:胰液的分泌
1.胰液的分泌
胰腺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胰液是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及小导管细胞分泌的。
2.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成分 | 分泌部位 | 作用 | ||
HCO3- | 小导管壁细胞 | 中和盐酸 | ||
胰酶 | 胰蛋白酶原 | 肠激酶激活(小肠分泌) | 胰的腺泡细胞 | 水解蛋白质 |
糜蛋白酶原 | 胰蛋白酶激活 | |||
胰淀粉酶 | 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糊精 | |||
胰脂肪酶 | 甘油三酯水解为脂肪酸、甘油和甘油一脂 |
3.胰液分泌的调节
胰液的分泌也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胰液分泌的调节也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头期为神经调节, 胃期和肠期主要是体液调节。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消化液中,参与脂肪消化的是
A.唾液和胃液B.胃液和胰液C.胰液和胆汁D.胆汁和胃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脂肪消化。
A、B、D 选项错误:表述不符。
C 选项正确:胆汁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和胆固 醇等均可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水性的肠液中,因而可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促进脂肪的分解消化。胰脂肪酶可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乙酰甘油和甘油。它的最适 pH为 7.5~8.5。目前认为,胰脂肪酶只有在胰腺分泌的另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即辅脂酶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由于胆盐具有去垢剂特性,可将附着于胆盐微胶粒(即乳化的脂滴)表面的蛋白质清除下去,而辅脂酶对胆盐微胶粒却有较高的亲和力,当胰脂肪酶、辅脂酶和胆盐形成三元络合物时,便可防止胆盐将脂肪酶从脂滴表面清除下去。
故此题选 C。
考点五:基础代谢
1.能量代谢:生理学中通常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
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能量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可以相互转化,其中热能为最低形
式的能量,主要用于维持体温,不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糖,约占全部来源 50%~70%。
3.机体能量的利用:50%以上转变为热能,其余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 ATP中。4.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于能量代谢的影响十分显著。
(2)精神活动:当人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如烦恼、恐惧或情绪激动时,能量代谢率可显著增高。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其中蛋白质可达 30%。
(4)环境温度:当人处于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在 20~30℃时,裸体或只穿薄衣,其能量代谢较为稳定,这主要是由于此时骨骼肌保持在比较松弛的状态。
5.基础代谢率:
是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是指:清醒、静卧,未做肌肉活动、餐后12~14 小时、室温 20℃ ~25℃的条件。
基础代谢率并不是人体最低水平的能量代谢率,熟睡时的能量代谢率更低。一般情况下,体温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左右,心率每分钟平均增加12~18 次。甲状腺激素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下列情况基础代谢率降低的是
A.发热
B.糖尿病
C.甲状腺功能亢进D.红细胞增多症
E.甲状腺功能低下
【答案】E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代谢率的相关知识点。
A、B、C、D 选项错误: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可比正常值高 25%~80%。其他可导致基础代谢率升高的疾病有:发热、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
E 选项正确:当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基础代谢率可比正常低 20%~40%。其他导致基础
代谢率降低的疾病有:垂体性肥胖、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等。故此题答案选 E。
考点六:卵巢功能的调节
1.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其功能一是产生卵子,具有生卵作用;二是合成并分泌类固醇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
①生卵功能
女子一生约产生 400~500 个成熟卵子。
②内分泌功能
卵巢能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具体作用见表。
作用 | 雌激素 | 孕激素 |
卵巢 | 促进排卵 | 抑制排卵 |
输卵管和子宫活动 | 促进 | 抑制 |
有利于安胎和着床 | 无 | 有 |
阴道上皮 | 增生角化 | 加快脱落 |
子宫内膜 | 增生变厚 | 转为分泌期内膜 |
乳房 | 导管发育 | 腺泡发育 |
特有作用 | 促进第二性征出现并维持降低血浆胆固醇 | 扩血管,扩消化道,升高体温 |
2.卵巢周期与子宫周期的激素调节
女性青春期起,性激素分泌和生殖器官形态功能每月均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月经周期,平均 28 天。每个月经周期子宫出血, 即月经。一般12~14 岁第一次来月经初潮。45~50岁月经周期停止,称为绝经。月经周期可根据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分为增生期、分泌期和 月经期。
月经周期 | 时间 | 特点 |
月经期(卵泡早期) | 第1~5天 | 分泌期末雌激素、孕激素的低水平,导致月经来潮 |
增生期(卵泡晚期) | 第 6~14天 | 此期卵巢中卵泡生长发育成熟,并分泌雌激素;雌激素使子宫内膜迅速增殖,血管增生 |
分泌期(黄体期) | 第15~28 天 | 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使子宫内膜显著增生,为受精卵的种植和发育做准备 |
【真题重现 2023-多选题】孕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使子宫内膜呈现分泌期变化
B.促进乳腺发育
C.增加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
D.产热作用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孕激素的生理功能。
A、B、D 选项正确:孕激素的作用:(1)对生殖器官的作用:①抑制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的分泌功能及内膜基质细胞的蜕膜化(A 正确),有利于早期胚胎的发育和着床;②使子宫肌兴奋性降低,抑制其收缩,防止妊娠期胚胎排出;③使宫颈黏液分泌减少且变稠,阻止精子通过;④促进输卵管上皮分泌黏性液体,为受精卵及卵裂球提供营养;⑤抑制阴道上皮增生,并使其角化程度降低。(2)对乳腺的作用: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
上进一步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发育(B 正确),在妊娠后为泌乳做准备。(3)抑制排卵:负反馈抑制腺垂体 FSH和 LH的分泌,妊娠期间的女性由于血中高浓度的孕激素使卵泡的发育和排卵都受到抑制,不会发生二次受孕。(4)产热作用(D 正确):孕激素可增强能量代谢, 也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水平提高,因而排卵后孕激素分泌增加可使基础体温升高 0.2~0.5℃,临床上将基础体温的双相变化作为判断排卵的标志之一。(5)其他作用:促进钠、水排泄。另外,孕激素能使血管和消化道肌张力下降。因此,妊娠期妇女因体内孕激素水平高易发生静脉曲张、痔疮、便秘、输卵管积液等。
C 选项错误:孕激素使子宫肌兴奋性降低,抑制其收缩,防止妊娠期胚胎排出。故此题选 ABD。
考点七: 肾上腺皮质激素
1.肾上腺皮质由外向内可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分别合成和分泌以醛固酮为代
表的盐皮质激素、以皮质醇为代表的糖皮质激素和以脱氢表雄酮为代表的性激素。
2.肾上腺皮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通过释放盐皮质激素调节机体的水盐代谢,维持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其二是通过释放糖皮质激素调节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提高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抵抗力。
3.糖皮质激素:
物质代谢 | 糖代谢 | 促进糖异生,抑制组织利用葡萄糖和抗胰岛素作用,升血糖 |
蛋白质代谢 | 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并抑制蛋白质合成 | |
脂肪代谢 | 促进脂肪分解 | |
水盐代谢 | 促进水排出 | |
血细胞 | 增加 | 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 |
减少 | 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 |
循环系统 | 允许作用 | 可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有利于提高血管的张力和维持血压 |
应激反应 | 糖皮质激素升高 | |
其他作用 |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生成等 | |
分泌调节 | 其分泌呈现明显的日节律,觉醒起床时进入分泌高峰 |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大剂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会出现“满月脸”“水牛
背”,这与糖皮质激素的()最为密切相关
A.糖代谢
B.蛋白质代谢
C.水和电解质代谢
D.脂肪代谢【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A、B、C 选项错误:均属于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但与“满月脸”“水牛背”无关。糖皮 质激素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有:升高血糖;减少肝外蛋白质,增加肝内蛋白质;以及促进脂肪的重新分布,造成向心性肥胖。此外还可以参与应激反应,影响组织器官的活动,包括调节水盐代谢。
D 选项正确: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有促进脂肪的重新分布,造成向心性肥胖。故此题选 D。
考点八: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构成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元与中枢神经元之间、中枢内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以及传出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都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传出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的突触也称为接头。
2.电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也称电突触。
3.化学性突触传递
化学性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信息传递主要的形式,一般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1)定向突触传递
①特点:突触前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仅作用于范围极为局限突触后膜结构。
②代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和神经元之间的经典突触。
(2)非定向突触传递
①特点: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可扩散至距离较远和范围较广的突触后结构。也称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②代表: 自主神经(多见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与效应细胞之间的接头。
(3)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因素
①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递质的释放量主要取决于进入末梢的 Ca2+量。
②影响已释放递质清除的因素:递质被重摄取或被酶解代谢而清除。
③影响受体的因素:受体与递质结合的亲和力以及受体的数量。
(4)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②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些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在化学性突触传递中,递质的释放量主要取决于进入末梢的
() 量A.Mg2+B.Ba2+C.Ca2+D.Cu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突触的传递。
A、B、D 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 选项正确:钙离子是突触传递中释放递质的关键物质,突触前膜进入的钙离子越多,释放的递质越多。
故本题选 C。
考点九:心输出量与心脏做功
1.心脏的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脏搏动中所射出的血液量。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60~80ml。
(2)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健康成年人的射血分数为 55%~65%。
(3)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心输出量。
(4)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和基础代谢率一样)。心输出量与体面面积的比值称为心指数。
(5)心力储备:包括搏出量储备和心率储备。可用心脏的最大输出量表示,心力储备量的大小可以反映心脏的健康程度
2.心脏做功量
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称为每搏功,亦即心室完成一次心搏所做的机械外功。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某退休职工体检行心脏彩超检查时,测得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约125ml,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约 50ml,其左心室射血分数为
A.50%
B.55%
C.60%
D.65%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射血分数。
A、B、D 选项错误,C 选项正确: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搏出量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之差, 即125-50=75ml,75/125=0.6即 60%。
故此题选 C。
考点十:有效滤过压
1.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菊粉的清除率可用来
代表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约为125ml/min。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正常成人约为 19%。
从肾小球滤过率和血细胞比容可计算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的大小取决于有效滤过 压和滤过系数。
2.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通常囊内液胶体渗透压接近于 0mmHg。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超滤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如滤过系数、有效滤过压和滤过平衡的血管长度等。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正常情况下,当血压在 80~180mmHg 范围内变动时, 由于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可保持稳定,故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如超出自身调节范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2)囊内压
正常情况下囊内压一般比较稳定。当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或任何原因引起输尿管阻塞时,可导致囊内压升高,从而降低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
(3)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不会发生大幅度波动。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或病理情况下肝功能严重受损,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或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丧失,都会
导致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4) 肾血浆流量
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并不是通过改变有效滤过压,而是改变滤过平衡点。如肾血浆流量增大时,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度减缓,滤过平衡点向出球小动脉端移动,甚至不出现滤过平衡的情况,故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5)滤过系数
是指在单位有效滤过压的驱动下,单位时间内通过滤过膜的滤液量。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有滤过功能的肾小球和有效率过面积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降低。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滤过分数是指
A.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B.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C.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D.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E.肾血流量/心排血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肾小球滤过分数的定义。B、C、D、E 选项错误:表述与题意不符。
A 选项正确: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故此题选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