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生理学 3
考点一:机体的内环境1.体液及其组成
体液(60%) | 细胞外液(1/3) (内环境) | 组织液或组织间液 |
血浆(5%) | ||
淋巴液、脑脊液等 | ||
细胞内液(2/3) |
2.内环境的概念
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并不与外界环境相接触,而是浸浴于机体内部的细胞外液中,因此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
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能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
【真题重现 2021-单选题】下列体液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是
A.淋巴液
B.脑脊液
C.细胞内液D.血浆
【答案】C
【解析】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接触并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 60%。体液可分为两部分:约2/3 的体液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
其余的 1/3 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
考点二:体温
1.生理学在研究人体的体温时把人体分为核心与表层两个部分。机体核心部分的温度称为核心温度,机体表层部分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临床上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2.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等因素而有所变化。
(1)昼夜周期性变化:清晨 2~6 时体温最低,午后1~6 时最高。一昼夜内波动<1℃。
(2)性别的影响:成年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的高约 0.3℃,且排卵日最低。
(3)年龄的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体温较高,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而体温偏低。
(4)运动的影响:运动时肌肉活动能使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3.体温的调节
调节体温的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PO/AH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PO/AH可通过某种机制决定体温调定点水平,如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发热,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真题重现 2021-单选题】机体运动时,肌肉运动能使代谢(),产热量( ) ,体温升高
A.减弱,减少B.减弱,增加C.增强,减少 D.增强,增加 【答案】D
【解析】机体运动时,肌肉运动能使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考点三: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活动。
交感神经兴奋 | 副交感神经兴奋 | |
循环 | 心率增快,心缩力增强 不重要脏器血管收缩(内脏、皮肤、唾液腺) 骨骼肌血管舒张(交感节后胆碱能纤维释放 胆碱与 M 受体结合) | 心率减慢,心缩力减弱 软脑膜、外生殖器等血管舒张 |
呼吸 |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 |
消化 | 分泌黏稠唾液 胃肠蠕动和胆囊活动减弱,括约肌收缩 | 分泌稀薄唾液 胃肠蠕动和胆囊活动增强,括约肌舒张 |
泌尿 | 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 | 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 |
眼 | 瞳孔扩大 | 瞳孔缩小,泪腺分泌增加 |
皮肤 |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 - |
代谢 | 血糖升高 (糖原分解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 | 血糖降低 (糖原分解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 |
【真题重现 2021-单选题】下列属于副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的是
A.心跳加快加强
B.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C.胃肠运动加强
D.瞳孔散大
E.胰岛素分泌减少【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生理表现。
A 选项错误:副交感神经兴奋释放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兴奋时乙酰胆碱作用于内脏器官上分布的 M 受体,在心脏表现为心率减慢、心脏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B 选项错误: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C 选项正确: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收缩胃肠平滑肌,加快胃肠道运动。D 选项错误: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虹膜环形肌肉收缩,瞳孔缩小。
E 选项错误: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胰岛素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故此题选 C。
考点四:躯体和内脏感觉
1.概述: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和深感觉两大类,浅感觉又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
深感觉即为本体感觉,主要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内脏感觉主要是痛觉,因为内脏中除含痛觉感受器外,温度觉和触-压觉感受器很少分布,本体感受器则不存在。
2.躯体和内脏感觉的皮质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①第一感觉区:是最主要的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后回。
②第二感觉区:位于大脑外侧沟的上壁, 由中央后回底部延伸到脑岛的区域。
(2)本体感觉代表区: 中央前回是运动区,也是本体感觉代表区。
(3)内脏感觉代表区:混杂在体表第一感觉区中。
3.躯体和内脏感觉
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包括体表痛和深部痛; 内脏痛具有许多不同于躯体痛的特点,且存在一些特殊的疼痛,如体腔壁痛和牵涉痛。
(1)躯体痛:发生在体表某处的疼痛称为体表痛,先快痛到慢痛;发生在躯体深部,如骨、关节、骨膜、肌腱、韧带和肌肉等处的痛感称为深部痛。深部痛一般表现为慢痛,特点是定位不明确,可伴有恶心、出汗和血压改变等自主神经反应。
(2) 内脏痛
①定位不准确,这是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
②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即主要表现为慢痛,常呈渐进性增强。
③中空内脏器官(如胃、肠、胆囊和胆管等)壁上感受器对扩张性刺激和牵拉性刺激十分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通常易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却不敏感。
④特别能引起不愉快情绪活动,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
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如胆囊炎时右肩区疼痛;
体腔壁痛:是指内脏疾患引起邻近体腔壁浆膜受刺激或骨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躯体感觉的是
A.位置觉和运动觉B.感知触-压觉
C.温度觉
D.内脏痛和牵涉痛E.伤害性感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A、B、C、E 选项正确:躯体感觉,分布于皮肤的各种感受器和机体深部本体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的不同类型的感觉。可分为浅感觉和深感觉,前者包括触-压觉、温度觉、
痛觉,后者主要为肢体的位置感觉和运动觉。
D 选项错误: 内脏痛和牵涉痛属于内脏感觉。故此题选 D。
考点五:垂体及松果体内分泌
1.腺垂体
腺垂体主要分泌 7 种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均有各自的靶腺,分别构成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
而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和黑色细胞刺激素(MSH)则无作用靶腺,而是直接作用于靶组织或靶细胞,对物质代谢、个体生长、乳腺发育与泌乳及黑色素代谢等生理过程发挥调节作用。
腺垂体 | 远侧部 | 产生和释放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促黑激素(MSH)、 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卵泡刺激 素(FSH)、黄体生成素(LH) |
中间部 | ||
结节部 | ||
神经垂体 | 神经部 | 储存和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
漏斗部 |
2.生长激素
(1)作用机制:GH直接激活靶细胞生长激素受体和诱导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间接刺激靶细胞产生生理效应。
(2)生物作用:主要作用是促进生长,故也称躯体刺激素。
①促进生长:对机体生长起关键作用。
人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造成生长停滞,身材矮小,称侏儒症;幼年时 GH过多则造成巨人症;成年后分泌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
②调节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使机体能量来源由糖代谢向脂肪代谢转移,利于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抑制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减少其消耗,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③分泌调节:受下丘脑调控和靶器官的负反馈调节。
3.催乳素
催乳素(PRL)的作用广泛,对乳腺、性腺发育及分泌均起重要作用。另外,PRL还参与对应激反应和免疫的调节。
4.下丘脑-神经垂体内分泌
(1)概述:神经垂体为下丘脑的延伸结构,不含腺细胞。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等部位大细胞神经元轴突延伸投射终止于神经垂体,形成下丘脑-垂体束。
(2)激素产生和释放:视上核和室旁核等处合成的血管升压素(ADH)和缩宫素(OT)经长轴突运输终止于神经垂体的末梢并储存,机体需要时由此释放入血。
(3)激素作用
①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
②缩宫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乳腺排乳、刺激子宫收缩。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幼年时()分泌不足可导致垂体性侏儒症;分泌过多,
在骨骼发育成熟前易引起巨人症
A.生长激素
B.促性腺激素C.抗利尿激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长激素的作用。
A 选项正确:生长激素由腺垂体分泌,长时效应可以促进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尤其是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 即时效应有调节代谢升高血糖、降脂以及升蛋白。
B 选项错误:促性腺激素是由腺垂体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性激素的生成和分泌。
C 选项错误: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调节机体水平衡的重要激素之一,促进肾
集合管重吸收水,浓缩尿液减少尿量。
D 选项错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有抗炎、抑制免疫以及增加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
故此题选 A。
考点六:静息电位
1.概念: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膜内电位负值的减小称为静息电位减小,反之,则称为静息电位增大。人们通常把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2.机制
(1)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与平衡电位: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是引起离子跨膜扩散的直接动力,主要是由钠泵活动所形成和维持的。细胞外液 Na+浓度约为其细胞内液的浓度的10 倍;细胞内液 K+浓度约为细胞外液浓度的 30 倍。膜两侧离子净扩散为零时的跨膜电位差称平衡电位。
(2)安静时细胞膜对离子的相对通透性:安静时,膜对 K+通透性最大,所以静息电位最接近 K+的平衡电位。但实际数值一般是小于 K+平衡电位, 因为存在 Na+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安静时细胞膜对 K+通透性较大,K+向细胞外扩散而形成。
(3)钠泵的生电作用:钠泵活动的本身具有生电作用,可直接影响静息电位。每分解一个 ATP,钠泵可使 3 个 Na+移出胞外,同时将 2 个 K+移入胞内,相当于把一个净正电荷移出膜外,使膜内电位负值增大。钠泵活动愈强,细胞内电位的负值就愈大。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静息电位接近于
A.钠平衡电位
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E.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静息电位。
B 选项正确:细胞膜在安静状态下,如果只对一种离子具有通透性,那么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应该等于该离子的平衡电位。而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以K+最高,这时静息电位最接近于 K+平衡电位。
A 选项错误:细胞膜对 Na+有一定的通透性,进入细胞内的Na+可部分抵消由于 K+外流所形成的膜内负电位,故与题意不符。
C、D、E 选项错误: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 B。
考点七: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化学感受性呼吸感受
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是一种反射性调节,这里的化学因素是指动脉血、组织液或脑脊液中的 O2 、CO2 和 H+。
外周化学感受器 | 中枢化学感受器 | |
部位 |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 延髓外侧浅表部位 |
适宜刺激 | [H+]上升;PaCO2 上升;PaO2下降 | 对H+,CO2 敏感,对缺氧不敏感 |
特点 | 对 PaCO2 调节反应较快 | 对 PaCO2 调节反应慢 |
生理功能 | 在机体低 O2时,驱动呼吸 | 调节脑脊液中[H+] |
CO2 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既可间接刺激中枢感受器,又可通过外周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其中以中枢化学感受器起主要作用。一定浓度的 CO2 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基本活动是必需的。
2.肺牵张反射
肺扩张反射 | 肺萎陷反射 | |
作用 | 肺扩张时抑制吸气 | 肺萎陷时增强吸气 |
特点 | ①牵张感受器,适应慢, 阈值低 ②肺顺应性降低时才参与 ③切断迷走神经可使呼吸延长、加深 | ①感受器刺激阈值高 ②平静呼吸时不参与,仅在萎陷明显时参与调节 |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中枢化学感受器敏感的刺激物是
A.血液中的 CO2
B.脑脊液中的 CO2C.血液中的 H+
D.脑脊液中的 H+
E.动脉血 O2 分压降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的调节。
A、B 选项错误: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性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 H+,血液中的 CO2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中,通过使化学感受器周围细胞外液中的 H+浓度升高,从而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改变呼吸节律。
C 选项错误: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 中枢化学感受器不能直接接受血液中 H+的刺激。D 选项正确: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性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 H+。
E 选项错误:动脉血 O2 分压降低是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敏感刺激。故此题选 D。
考点八: 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的分类
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
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五类。前三者因其胞质中含有嗜色颗粒,又总称为粒细胞。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数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 50% ~70%,嗜酸性粒细胞占 0.5%~5%,嗜碱性粒细胞占 0~1%,单核细胞占 3%~8%,淋巴细胞占 20%~40%。
名称 | 百分比(%) | 主要功能 |
中性粒细胞 | 50~70 |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衰老的红细胞 |
嗜碱性粒细胞 | 0~1 | 释放肝素、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参与过敏反应 |
嗜酸性粒细胞 | 0.5~5 |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过敏反应 |
淋巴细胞 | 20~40 | T 细胞→细胞免疫B 细胞→体液免疫 |
单核细胞 | 3~8 | 吞噬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 |
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各类白细胞均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白细胞所具有的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等特性,是执行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其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执行吞噬功能,淋巴细胞执行免疫功能。可将淋巴细胞分成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两大类。T 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 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患有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时,外周血细胞常常增多的是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白细胞。
A、B、D 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 选项正确: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杀伤细菌、寄生虫的功能,也是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细胞。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属于寄生虫病,故感染后嗜酸性粒细胞常明显增多。
故此题选 C。
考点九:肺换气
1.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2.影响因素:
(1)呼吸膜的厚度
(2)呼吸膜的面积
(3)通气/血流比值
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约为0.84。人取直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从肺底部到肺尖部,肺泡通气量和肺毛细血管血流量都逐渐减少,但血流量的减少更为显著,所以肺尖部的较大,可高达 3.3,而肺底部的较小,可低至 0.63。
病理情况下,如果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度,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反之,减小则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过多,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混合静脉血中的气体不能得到充分更新,犹如发生了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正确的有
A.安静时正常比值为 0.84
B.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C.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会影响气体交换D.从肺底部到肺尖部比值逐渐减小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通气/血流比值的特点。
A 选项正确:正常成年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等于 0.84,意味着两者比例适宜,气体交换率高。
B 选项正确:如果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度或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
C 选项正确:无论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都表明两者匹配不佳,气体交换的效率均会降低,导致机体缺 O2 或 CO2 游留,尤其是缺 O2。
D 选项错误:人取直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从肺底部到肺尖部,肺泡通气量和肺毛细血管血流量都逐渐减少,但血流量的减少更为显著,所以肺尖部的通气/血流比值较大,可
高达 3.3,而肺底部的通气/血流比值较小,可低至 0.63。
故此题选 ABC。
考点十: 肾的功能解剖
1.肾单位的构成
人的每个肾约有 100 万个肾单位。肾单位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
成尿的生成过程。肾不能再生新的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及与之相连接的肾小管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管包括近球小管、髓袢细段和远球小管。
2.球旁器
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由球旁细胞(颗粒细胞)、球外系膜细胞和致密斑三部分组成。
(1)球旁细胞: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管壁中一些特殊分化的平滑肌细胞,细胞内含分泌颗粒,能合成、储存和释放肾素。
(2)致密斑:是髓袢升支粗段的远端部一块由特殊分化的高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可感受小管液中 NaCl含量的变化,并通过某种形式的信息传递,调节颗粒细胞对肾素的分泌和该肾单位肾小球的滤过率。这一调节过程为管-球反馈。
3.滤过膜的构成
(1)肾小球滤过膜: 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构成(肾小囊上皮细胞)。
(2)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还有一层系膜细胞。
(3)滤过膜的通透性:与滤过膜孔的大小、滤过膜所带的电荷有关。【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肾内合成和分泌肾素的细胞是
A.肾小囊上皮细胞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细胞
D.球外系膜细胞
E.近球小管上皮细胞【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球旁细胞的功能。
A 选项错误:肾小囊上皮细胞又称足细胞。足突交错,形成裂隙,裂隙上有一层滤过裂
隙膜,它是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
B 选项正确:球旁细胞也称颗粒细胞,细胞内含分泌颗粒,能合成、储存和释放肾素。
C 选项错误:致密斑能够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将信息传递至邻近的球旁细胞,调节肾素分泌,从而调节尿量的生成。
D 选项错误:球外系膜细胞具有吞噬和收缩等功能。
E 选项错误:近球小管上皮细胞主要为对小管液的重吸收。
故此题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