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备考方法

首页 > 医疗招聘考试 > 备考方法

2025重庆医疗事业单位备考:综E-病理学2-高频考点

华图教育 | 2025-01-13 14:59

收藏

  高频考点-病理学 2

  考点 1:肿瘤的命名与分级

  肿瘤一般根据其组织或细胞类型以及生物学行为来命名。1.良性肿瘤的命名

  一般称瘤,命名方式为:部位+组织来源+“瘤”字。如背部脂肪瘤、胃平滑肌瘤、甲

  状腺腺瘤等。

  2.恶性肿瘤的命名

  (1)癌: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癌,命名方式为:部位加组织来源再加“癌”字。如膀胱移行细胞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等。

  (2)肉瘤:间叶组织(纤维组织、脂肪、肌肉、骨、软骨等)来源的恶性肿瘤称肉瘤。命名方式为:部位加组织来源再加“肉瘤”二字,如背部脂肪肉瘤、股骨骨肉瘤等。

  (3)其他特殊命名的肿瘤:①在肿瘤前冠以“恶性”二字,如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

  ②以母细胞瘤命名,如神经母细胞瘤;③以人名命名,如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淋巴瘤),尤文瘤(Ewing瘤);④含三个胚层的肿瘤,如畸胎瘤;⑤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命名。如骨巨细胞瘤。

  3.肿瘤的分级和分期只用于恶性肿瘤。

  (1)分级:是为了描述其恶性程度。病理学上,根据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异型性、核分裂象的数目等进行分级如下:Ⅰ级为高分化,分化良好,恶性程度低;Ⅱ级为中分化,中度恶性; Ⅲ级为低分化,恶性程度高。

  (2)分期:是指恶性肿瘤的生长范围和播散程度。国际上广泛采用TNM分期系统。T指肿瘤原发灶的情况;N 指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M 指远处转移(通常指血道转移)情况。【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恶性肿瘤的是

  A.血管瘤

  B.骨肉瘤

  C.鳞状细胞癌

  D.胚胎性癌【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肿瘤的命名。

  A 选项错误:血管瘤为间叶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

  B 选项正确: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如骨肉瘤。C 选项正确:鳞状细胞癌为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

  D 选项正确:胚胎性癌为生殖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故此题选 A。

  考点 2: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 分化不好
核分裂像 无或少,不见病理核分裂象 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生长速度 缓慢 较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 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
继发改变 少见 常见,如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
转移 不转移 可转移
复发 不复发或很少复发 易复发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下列属于恶性肿瘤的特点是

  A.生长缓慢

  B.很少发生坏死

  C.出血和感染不易复发

  D.不发生转移

  E.细胞异型性大

  【答案】E

  【解析】本题考查恶性肿瘤的特点。

  A、B、C、D 选项错误:良性肿瘤分化好,异型性小,核分裂象少,或者不见病理核分裂象,生长速度缓慢,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继发改变少见,不转移,对机体的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

  E 选项正确:恶性肿瘤分化差,异型性大,容易发生转移,对机体影响比较大。

  故此题选 E。

  考点 3:肿瘤的生长

  许多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

  【真题重现 2023-判断题】恶性肿瘤细胞一旦侵入淋巴管或血管就称为转移。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肿瘤转移是指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淋巴液循环或者种植等途径,从原发部

  位转移至远处器官,并在那里定植、生长、繁殖,形成转移灶。只入循环系统未在远处定植

  不属于转移。

  考点 4:肿瘤的扩散

  1.局部浸润和直接蔓延:肿瘤细胞随着体积增大,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连续浸润生长,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这种现象称为直接蔓延。

  2.转移:转移是恶性肿瘤独有的生物学特点,是其恶性的确凿证据。

  (1)淋巴道转移:是癌常见的转移途径, 由近及远转移。

  (2)血道转移:是肉瘤常见的转移途径。最常受累的脏器是肺和肝。

  (3)种植性转移:发生于胸、腹腔等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其他器官的表面,形成多个转移性肿瘤。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肿瘤血道播散的最常见部位是

  A.肝、肺B.肝、脑C.肺、脾D.肝、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肿瘤扩散。

  A 选项正确:瘤细胞侵入血管后,可随血流到达远处的器官,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由于静脉壁较薄,同时管内压力较低,故瘤细胞多经静脉入血。侵入体循环静脉的肿瘤细胞经右心到肺,在肺内形成转移瘤,例如骨肉瘤的肺转移。侵入门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首先

  发生肝转移,例如胃肠道癌的肝转移。故肿瘤血道播散最常见的部位是肝和肺。原发性肺肿瘤或肺内转移瘤的瘤细胞可直接侵入肺静脉或通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静脉,经左心随主动脉血流到达全身各器官,常转移到脑、骨、肾及肾上腺等处。

  B、C、D 选项错误:表述不符。故此题选 A。

  考点 5:癌前疾病

  癌前疾病(或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

  癌。

  常见的癌前疾病(或病变)有:大肠腺瘤、乳腺纤维囊性病、慢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等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下列病症中,不属于癌前病变的是

  A.黏膜白斑

  B.肺纤维疤痕

  C.皮肤慢性溃疡

  D.结肠多发性息肉【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癌前病变。

  A、C、D 选项正确:某些疾病(或病变)虽然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能,患者发生相应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这些疾病或病变称为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主要包括大肠腺瘤、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黏膜白斑、大肠多发性息肉等。

  B 选项错误:肺纤维疤痕不属于癌前病变。故此题选 B。

  考点 6:常见肿瘤

  1.上皮组织良性肿瘤

  (1)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称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尿

  路上皮乳头状瘤等。

  (2)腺瘤:是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如肠道、乳腺、甲状腺、卵巢等器官发生的腺瘤。 黏膜腺瘤多呈息肉状;实体腺腺瘤呈结节状,包膜完整,边界清楚。

  2.上皮组织恶性肿瘤

  (1)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食 管、喉、子宫颈、阴道、阴茎等处。外观常呈菜花状,或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镜下,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细胞间还可见到细胞间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

  (2)腺癌:是腺上皮的恶性肿瘤。腺癌较多见于胃肠道、肺、乳腺、女性生殖系统等。3.间叶组织良性肿瘤:脂肪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

  4.间叶组织恶性肿瘤:恶性间叶组织肿瘤统称肉瘤,较癌少见。有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和骨肉瘤等。其中,脂肪肉瘤是成人最多见的肉瘤之一。骨肉瘤最常见的骨组织恶性肿瘤。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下列属于间叶组织恶性肿瘤的是

  A.鳞状细胞癌

  B.纤维肉瘤

  C.基底细胞癌

  D.恶性黑色素瘤E.软骨母细胞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间叶组织恶性肿瘤。

  A 选项错误: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属于上皮组织恶性肿瘤。B 选项正确:纤维肉瘤属于间叶组织恶性肿瘤。

  C 选项错误:基底细胞癌属于上皮组织恶性肿瘤。D 选项错误:恶性黑色素瘤属于神经外胚叶肿瘤。

  E 选项错误:软骨母细胞瘤是良性的骨肿瘤。故此题选 B。

  考点 7:肿瘤的异型性

  1.概念:由于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

  的差异。病理学上将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2.分类:肿瘤的异型性有两个方面:细胞异型性和结构异型性。良性肿瘤的细胞异型性一般较小,但可有不同程度的结构异型性。恶性肿瘤的细胞异型性和结构异型性都比较明显,在区别良、恶性肿瘤上具有重要意义。

  3.特点:一般来说,异型性越大,成熟程度和分化程度就越低。明显的异型性称为间变,具有间变特征的肿瘤,称为间变性肿瘤,多为高度恶性的肿瘤。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肿瘤异型性的意义有

  A.异型性大,成熟度高、分化好

  B.反映瘤组织的分化程度

  C.异型性小,成熟程度低、分化差

  D.是良恶性瘤诊断的组织学依据之一【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肿瘤的异型性。

  B、D 选项正确: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为肿瘤的异型性。异型性是肿瘤组织和细胞出现成熟障碍和分化障碍的表现,是区别良恶性肿瘤的重要指标。

  A、C 选项错误:良性肿瘤的异型性较小,分化好,成熟度高。恶性肿瘤的异型性较大,

  分化差,成熟度低。

  故此题选 BD。

  考点 8:肺炎

类型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
病原菌 90%肺炎链球菌 化脓菌
病理 纤维素性炎症 化脓性炎症
范围 肺泡→肺段、肺叶 细支气管→肺小叶
镜下 充血水肿期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内浆液性渗出, 肉眼观肺肿大,暗红色 ——
红色肝样变期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中量纤维素 渗出, 肉眼观肺充血肿大,暗红色
  灰色肝样变期 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大量纤维素渗出, 肉眼观肺叶仍肿大,灰白色  
溶解消散期 肺组织逐渐恢复,纤维素逐渐溶解,肉眼观肺开始缩小,质软
并发症 肺肉质变 胸膜肥厚和粘连 肺脓肿、脓胸 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多且严重 呼衰、心衰 脓毒血症、肺脓肿、脓胸
人群 青壮年 小儿、老年
预后 较好 较差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大叶性肺炎发生肺肉质变主要是由于

  A.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

  B.病变范围大

  C.纤维素渗出少

  D.肺内结缔组织多E.肿结构破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

  A 选项正确:肺肉质变亦称机化性肺炎。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

  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称肺肉质变。

  B、C、D、E 选项错误:表述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 A。

  考点 9:肺硅沉着病

  1.概念

  肺硅沉着病简称硅肺(曾称矽肺),是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SiO2)粉尘并沉着于肺组织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职业病。

  2.病理变化

  肺硅沉着病基本病变是硅结节的形成和肺组织的弥漫性纤维化。肉眼观,硅结节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触之有沙砾感。镜下观:①细胞性结节;②纤维性结节;③玻璃样结节。晚期形成硅肺性空洞。

  3.并发症

  肺结核病(最常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部感染和阻塞性肺气肿。

  【真题重现 2023-简答题】何谓硅肺?简述其病变特点、病理分期及常见并发症?

  【参考答案】(1)肺硅沉着病,简称硅肺(曾称矽肺),是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沉着于肺组织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职业病。

  (2)硅肺的病变特点是硅结节的形成和肺组织的弥漫性纤维化。

  (3)根据肺内硅结节的数量、大小、分布范围及肺纤维化程度,将硅肺分为三期:

  Ⅰ期硅肺:主要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有硅结节形成和纤维化改变,肺组织内硅结节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双肺中、下叶近肺门处,结节直径一般为 1~3mm。X 线检查肺门阴影增大,密度增强,肺野内可见少量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小阴影。肺的重量、体积和硬度无明显改

  变。胸膜可有硅结节形成,但增厚不明显。

  Ⅱ期硅肺:硅结节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伴有较明显的肺纤维化。结节性病变散布于双肺,但仍以中、下肺叶近肺门部密度较高,总的病变范围不超过全肺的1/3。X 线检查肺野内见较多直径小于 lcm的阴影,分布范围较广。肺的重量和硬度增加,体积增大,胸膜也增厚。Ⅲ期硅肺(重症硅肺):硅结节密度增大并与肺纤维化融合成团块,病灶周肺组织常有肺气肿或肺不张。

  (4)并发症:肺结核病硅肺患者易并发结核病,称硅肺结核病,其他并发症包括慢性

  肺源性心脏病、肺部感染和阻塞性肺气肿。

  考点 10:慢性支气管炎

  1.概念:是指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症状为特征。上述临床症状每年持续 3 个月,连续发生 2 年以上,即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2.病理变化

  (1)呼吸道黏液-纤毛排送系统受损:纤毛柱状上皮变性、坏死脱落,再生的上皮杯状细胞增多,并发生鳞状上皮化生。

  (2)黏膜下腺体增生肥大和浆液性上皮发生黏液腺化生导致分泌黏液增多。

  (3)管壁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4)管壁平滑肌断裂、萎缩,软骨变性、萎缩或骨化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有关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时间应为

  A.每年发作至少 3 个月,持续10 年以上B.每年发作至少1 个月,持续 2 年以上C.每年发作至少 2 个月,持续 3 年以上D.每年发作至少 3 个月,持续 2 年以上E.每年发作至少 6 个月,持续 4 年以上【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特征。A、B、C、E 选项错误:表述与题意不符。

  D 选项正确:慢性支气管炎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症状,且

  症状每年至少持续 3 个月,连续 2 年以上。

  故此题选 D。

  考点11:肺气肿

  1.概念:是末梢肺组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含气量过多伴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弹性减弱,导致肺体积膨大、通气功能降低的一种疾病状态,是支气管和肺部疾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2.类型:肺泡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瘢痕旁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等。

  3.病理变化:肺气肿时肺的体积显著膨大,色灰白,边缘钝圆,柔软而缺乏弹性,指压后压痕不易消退。镜下见肺泡扩张,肺泡间隔变窄并断裂,相邻肺泡融合成较大的囊腔。

  4.病因和发病机制:肺气肿常继发于其他肺阻塞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慢性支气管炎。【真题重现 2021-单选题】肺气肿病人

  A.肺弹性阻力增大B.吸气困难明显

  C.呼气困难明显

  D.吸气时程延长

  【答案】C

  【解析】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考点12:肺癌

病因 主要是吸烟和大气污染
大体类型 根据肿瘤的部位分为中央型(肺门型)、周围型和弥漫型三个主要的类型其中以中央型最常见;好发部位为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等大支气管
组织学类型 鳞状细胞癌 肉眼多为中央型
腺癌 为肺癌最常见的类型,也是女性肺癌最常见的类型,多为非吸烟者;肺腺癌多为周围型
小细胞癌 是肺癌中分化最低、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具有内分泌功能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关于中央型肺癌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

  B.肿瘤位于肺门部

  C.由段以上支气管发生

  D.多为腺癌

  E.常形成包绕支气管韵巨大肿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央型肺癌的特点。

  A、B、C、E 选项正确:表述与题意不符。

  D 选项错误:腺癌大多数(65%)为周围型肺癌,鳞状细胞癌 80%~85%为中央型肺癌。

  故此题选 D。

  考点 1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概念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而导致以右心室壁肥厚、心腔扩大,甚至右心衰竭为征象的心脏病。

  2.病理变化

  (1)肺部病变:主要病变是肺小动脉的变化,特别是肺腺泡内小血管的构型重建,包括无肌型细动脉肌化及肌型小动脉中膜增生、肥厚, 内膜下出现纵行平滑肌束等。

  (2)心脏病变: 以右心室的病变为主,心室壁肥厚,心室腔扩张。通常以肺动脉瓣下2cm 处右心室前壁肌层厚度超过 5mm(正常为 3~4mm)作为诊断肺心病的病理形态标准。镜下可见右心室壁心肌细胞肥大,核增大、深染等。

  3.病因及发病机制:

  (1)肺疾病:最常见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中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常见,约占 80%~90%。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3)肺血管疾病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是

  A.支气管哮喘

  B.支气管扩张

  C.慢性支气管炎

  D.肺结核病【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 选项正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最常引起肺心病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中又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常见, 占 80%~90%,其后依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尘埃沉着病、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和肺间质纤维化等。

  A、B、D 错误: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 C。

  考点 14:动脉粥样硬化

  1.概念: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

  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变,特别是发生在心、脑、肾等器官,可引起缺血性改变。

主要累及 大中动脉(腹主动脉)
主要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LDL亚型中的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被认为是判断冠心病的最佳指标
基本病变 脂纹(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出口)——纤维斑块——粥样斑块——继发性病变 (①斑块内出血;②斑块破裂;③血栓形成;④钙化;⑤动脉瘤形成;⑥血管腔狭窄)
病理变化 主动脉粥样硬化 已形成的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致命性大出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发生于左前降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临床表现可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和冠状动脉性猝死等 心肌梗死典型类型——透壁性心肌梗死,可并发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心源性、急性心包炎、心律失常等病变
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常见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 Willis环可引起脑萎缩、脑梗死(脑软化)和脑出血(Willis环形成动脉瘤破裂出血)

  2.血管基本病理变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和继发性病变期四个阶段。

病变分期 病理特点
脂纹 最早肉眼病变,镜下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源于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纤维斑块 镜下见大量胶原纤维玻璃样变
粥样斑块 纤维帽下大量粥样物质,动脉粥样硬化最典型病变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的是

  A.灰色肝样变B.纤维斑块

  C.斑块破裂

  D.血管腔狭窄【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

  A 选项错误:灰色肝样变为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分期。

  B、C、D 选项正确: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有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和继

  发性病变(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血管腔狭窄)。

  故此题选 A。

  考点15:高血压

  1.良性高血压:又称缓进性高血压,约占原发性高血压的 95%,病程长,进程缓慢,按病变的发展可分为三期:

  (1)功能紊乱期:为高血压的早期阶段。

  (2)动脉病变期:细动脉硬化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表现为细小动脉玻璃样变。

  (3) 内脏病变期:心脏因血压持续升高,外周阻力增大,心肌负荷增加,左心室代偿性肥大,称为向心性肥大。肉眼观,双侧肾对称性缩小,质地变硬,肾表面凸凹不平,呈细颗粒状。上述病变特点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功能紊乱期 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血压升高,痉挛缓解后血压可恢复正常
动脉病变期 细小动脉硬化 玻璃样变,最易累及肾的入球动脉、视网膜动脉和脾的中心动脉;高血压最主要的病变特征
肌型小动脉硬化 累及肾小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及脑的小动脉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大动脉硬化 弹力肌型及弹力型大动脉可并发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失去 波动性,常需降压药才能降低血压
内脏病变期 心脏病变 左心室肥大,早期为向心性肥大,后期为离心性肥大
肾脏病变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脑病变 脑水肿或高血压脑病或高血压危象、脑软化(微梗死灶、微动脉瘤)和脑出血;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多发于基底节、内囊,其次是大脑白质、脑桥、小脑
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中央动脉发生细动脉硬化,严重者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视力减退

  2.恶性高血压: 又称为急进型高血压 。多见于青少年, 血压显著升高, 常超过230/130mmHg。特征性的病变是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坏死性细动脉炎,主要累及肾。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临床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不易出现的并发症

  A.脑出血与脑软化

  B.脑栓塞

  C.左心衰竭

  D.高血压危象【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高血压并发症。

  A、C、D 选项正确:高血压可引起以下病变:(1)心脏病变:主要为左心室肥大,是对持续性血压升高,心肌工作负荷增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肉眼观,左心室壁增厚,可达1.5~2.0cm(正常≤1.0cm)。左心室乳头肌和肉柱明显增粗,心腔不扩张,相对缩小,称为 向心性肥大。光镜下,心肌细胞增粗、变长,有较多分支。心肌细胞核肥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深染。晚期当左心室代偿失调,心肌收缩力降低时,逐渐出现心腔扩张,称为离心性肥大,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2)脑病变:由于脑细小动脉硬化造成局部组织缺血,毛细

  血管通透性增加,脑可发生一系列病变。主要表现为:①脑水肿或高血压脑病,脑内细动脉痉挛和病变,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脑病症状,如头痛、头晕、眼花、呕吐、视力障碍等症状,有时血压急剧升高,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称为高血压危象;②脑软化,是细小动脉病变造成的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的结果;③脑出血,是高血压

  最严重的、往往是致命的并发症。脑出血多为大出血。常发生于基底节、内囊,其次为大脑

  白质、脑桥和小脑。

  B 选项错误:表述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 B。

  考点 16:风湿病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渗出期

  风湿病的早期变化。在心脏、浆膜、关节、皮肤等病变部位表现为结缔组织基质的黏液样变性和胶原的纤维素样坏死。

  2.增生期或肉芽肿期

  病变特点是在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和皮下结缔组织中,可见具有特征性的肉芽肿性病变,称为风湿小体或 Aschoff小体,是风湿病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意义。

  3.瘢痕期

  阿少夫小体中的坏死细胞逐渐被吸收,周围出现纤维细胞,使风湿小体逐渐纤维化,最后形 成梭形小瘢痕。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风湿病病变发生于结缔组织的

  A.弹性纤维

  B.胶原纤维

  C.网状纤维

  D.肌腺纤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A、C、D 选项错误:与题意不符。

  B 选项正确:风湿病的病变主要发生于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全身各器官均可受累,但以心脏、血管和浆膜等处的病变最为明显。

  故此题选 B。

  考点17:消化性溃疡

  1.概念:消化性溃疡病,是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

  见于成人。本病多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鉴于其发生与胃液的自我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 胃与十二指肠同时发生者称复合性溃疡。

  2.好发部位

  (1)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近幽门部,尤多见于胃窦部。

  (2)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或后壁。3.病理变化

  (1)大体:溃疡常一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 2cm以内。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底部平坦、洁净,通常穿越黏膜下层,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溃疡周围的胃黏膜皱襞因受溃疡底瘢痕组织的牵拉而呈放射状。十二指肠溃疡病变与胃溃疡相似,直径多在1cm 以内。溃疡较浅且易愈合。溃疡周围出现充盈缺损黏膜破坏或环堤形成提示溃疡可能发生恶

  化。

  (2)镜下:溃疡的底部由内向外分四层:

  ①炎性渗出层:少量白细胞及纤维蛋白。

  ②坏死组织层。

  ③肉芽组织层:新鲜的肉芽组织。

  ④瘢痕层:为陈旧瘢痕组织,瘢痕底部小动脉因炎症刺激常有增殖性动脉内膜炎,使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有血栓形成,因而可造成局部血供不足,妨碍组织再生使溃疡不易愈合。

  4.并发症

  出血、穿孔、幽门狭窄、癌变。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溃疡病镜下观察, 由内到外依次为

  A.坏死层、渗出层、瘢痕组织层、肉芽组织层B.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瘢痕组织层C.渗出层、坏死层、瘢痕组织层、肉芽组织层

  D.坏死层、渗出层、肉芽组织层、瘢痕组织层【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溃疡的病理改变。

  A、C、D 选项错误:表述与题意不符。

  B 选项正确:镜下,溃疡底部由内向外分四层:最表层为少量炎性渗出物(白细胞、纤维素等);其下为一层坏死组织;再下则见较新鲜的肉芽组织层;最下层为陈旧瘢痕组织。瘢痕底部小动脉因炎症刺激常有增殖性动脉内膜炎,使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亦可伴有血栓形成,可造成局部血供不足,影响组织再生使溃疡不易愈合。但这种变化却可防止溃疡血管破裂、出血。

  故此题选 B。

  考点18: 门脉性肝硬化

  1.概念:门脉性肝硬化是最常见的一型肝硬化,相当于国际形态学分类中的小结节型肝

  硬化。

  2.病因及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清楚。多数研究表明,很多不同的因素均可引起肝细胞的损害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常见的因素有:

  (1)病毒性肝炎:这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2)慢性酒精中毒:在欧美一些国家更为突出。

  (3)营养不良。

  (4)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

  上述各种因素均可引起肝细胞弥漫性损害,长期作用,反复发作,可导致肝内广泛的胶原纤维增生。广泛增生的胶原纤维一方面向肝小叶内伸展,分割肝小叶,另一方面与肝小叶内的胶原纤维接成纤维间隔包绕原有的或再生的肝细胞团,形成假小叶。

  3.病理变化

  肉眼观早期肝体积正常或稍增大,重量增加,质地正常或稍硬。晚期肝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硬度增加。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被假小叶所取代。包绕假小叶的纤维间隔宽窄比较一致, 内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并可见小胆管增生。

  4.临床病理联系

  (1) 门脉高压症

  ①侧支循环形成:侧支循环的开放是门脉高压症的独特表现,是诊断门脉高压症的重要依据,侧支循环的主要部位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痔静脉曲张;脐周或腹壁静脉曲张;腹膜后间隙静脉。

  ②脾脏肿大与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症患者中约有 70%~85%出现脾大。脾脏肿大可伴有脾功能亢进。患者表现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增生性贫血。

  ③腹水:腹水为淡黄色透明漏出液,量较大时可致腹部明显膨隆。

  ④胃肠淤血、水肿:门脉压力升高,胃肠静脉血回流受阻,导致胃肠壁淤血、水肿,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其中侧支循环开放、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以及腹水为主要三大临床表现。

  (2)肝功能障碍

  ①蛋白质合成障碍:肝细胞受损,合成蛋白质障碍,使血浆蛋白减少。

  ②出血倾向: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脾亢进、血小板破坏过多。

  ③胆色素代谢障碍:主要与肝细胞破坏及毛细胆管淤胆有关。

  ④激素灭活作用减弱:男性乳房发育、蜘蛛痣。

  ⑤肝性脑病(肝昏迷):最严重的后果,原因是肝脏对氨的解毒作用减弱。【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门脉性肝硬化典型的病理变化是

  A.肝细胞变性、坏死

  B.小胆管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

  C.假小叶形成

  D.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肝硬化的病理变化。

  A、B、D 选项错误:肝硬化病理变化有变性坏死、小胆管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但并非特征性变化,故错误。

  C 选项正确:肝硬化是长期病程,在坏死基础上有假小叶形成,这是特征性病理变化,故正

  确。

  故此题选 C。

  考点19:病毒性肝炎

  1.概念:病毒性肝炎是一组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2.病理变化: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变基本相同,都是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的再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属于以变质为主的炎症。

  (1)肝细胞变性

  ①细胞水肿:最常见。镜下见肝细胞明显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胞质疏松化。病变进一步发展,肝细胞由多角形变为圆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明,称为气球样变。

  ②嗜酸性变:仅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散在于肝小叶内。光镜下见病变肝细胞由于胞质水分脱失浓缩使肝细胞体积变小,胞质嗜酸性增强,故红染,细胞核染色亦较深。

  (2)肝细胞坏死与凋亡

  ①溶解性坏死:由严重的细胞水肿发展而来。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此种坏死的范围和分布不同,可分为:

坏死类型 定义及临床意义 常见于
点状坏死 指散在分布的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 急性普通型肝炎
碎片状坏死 指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 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 中央静脉与门管区之间,两个门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坏死带 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
大片坏死 指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肝细胞坏死 重型肝炎

  ②凋亡:实质属细胞凋亡。即由上述的嗜酸性变发展而来,胞质进一步浓缩,核也浓缩消失,最终形成深红色浓染的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凋亡小体)。

  (3)炎细胞浸润:肝炎时在汇管区或肝小叶内常有程度不等的炎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4)肝细胞再生与间质反应性增生:主要包括肝细胞再生、间质反应性增生(Kupffer 细胞增生和间叶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小胆管增生。

  (5)纤维化: 随着纤维化的不断发展肝脏直接被分割成由纤维包绕的结节,最终形成肝硬化。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碎片状坏死发生在

  A.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B.肝小叶周边界板区

  C.肝小叶中间区

  D.汇管区E.整个肝小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肝脏坏死种类。

  A、C、D、E 选项错误,B 选项正确:碎片状坏死,是指坏死的肝细胞呈带片状或灶状联结状,常见于肝小叶周边肝细胞界板,该处肝细胞坏死、崩解,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故此题选 B。

  考点 20: 胃癌

  1.概述:胃癌是由胃黏膜上皮和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占我国恶性肿瘤第一或第二位。好发年龄在 40~60 岁,男多于女。好发于胃窦部小弯侧。

  2.病因:饮食与环境因素、亚硝基类化合物、幽门螺杆菌。3.病理变化:分早期胃癌与中晚期胃癌。

  (1)早期胃癌

  ①癌组织浸润只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②大体观:可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最多见)。

  ③镜下观:原位癌及高分化管状腺癌多见。

  (2)进展期胃癌

  ①癌组织浸润超过黏膜下层或浸润胃壁全层的胃癌。

  ②肉眼观:分为三种类型:息肉型或蕈伞型、溃疡型、浸润型。浸润型癌组织向胃壁内局限性或弥漫性浸润,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楚。其表面胃黏膜皱襞大部分消失,有时可见浅表溃疡。如为弥漫性浸润,可导致胃壁普遍增厚,变硬,胃腔变小,状如皮革,因而有“革囊胃”之称。

  ③镜下观:主要为腺癌。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革囊胃又称皮革胃是指

  A.范围较大的溃疡型胃癌

  B.胃溃疡广泛瘢痕形成

  C.胃癌细胞弥漫浸润胃壁

  D.胃黏液腺癌大量黏液潴留【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皮革胃的病理变化。A、B、D 选项错误:表述与题意不符。

  C 选项正确:癌组织向胃壁内局限性或弥漫性浸润,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楚。其表 面胃黏膜皱襞大部分消失,有时可见浅表溃疡。如为弥漫性浸润,可导致胃壁普遍增厚,变硬, 胃腔变小,状如皮革因而有“革囊胃”之称。

  故此题选 C。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