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中医诊断学
一:望诊
1.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意义
分类 | 临床表现 | 临床意义 | |
得神 |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面色红润,表情自然;肌肉不削,体态自如;动作灵活,反应灵敏 | 健康/病轻,预后良好 | |
少神 | 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淡白少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等 | 轻病/疾病恢复期/素体虚弱 | |
失神 | 精亏神衰 | 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或目翻上视;面色晦暗无华,表情淡漠;大肉已脱,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 | 人体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后不良→病情危重 |
邪盛扰神 | 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謇肢厥;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二便闭塞 | 邪陷心包,内扰神明/肝风夹痰,蒙蔽清窍→病情危重 | |
假神 | 本已神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本已目光晦暗,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本已面色晦暗枯槁,突然颧红如妆;本已久病卧床,忽思下床活动;本已毫无食欲或久不能食,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动索食 | 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阳即将离决,常为临终前的征 兆 |
2.五色主病
五色 | 主病 |
赤色 | 主热证或戴阳证 |
白色 | 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 、寒证、失血证 |
黄色 | 主虚证、湿证 |
青色 | 寒证、痛证、瘀血、气滞、惊风(寒、痛、瘀、滞、惊) |
黑色 | 寒证、痛证、瘀血、肾虚、水饮(寒、痛、瘀、肾、饮) |
3.望小儿指纹
要点 | 表现 | 临床意义 |
三关测轻重 | 显于风关 | 邪气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 |
达于气关 | 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 |
达于命关 | 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 |
指纹直达指端(透关射甲) | 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 |
浮沉分表里 | 指纹浮而显露 | 病邪在表,见于外感表证 |
指纹沉隐不显 | 病邪在里,见于内伤里证 | |
红紫辨寒热 | 指纹鲜红 | 外感表证、寒证 |
指纹紫红 | 里热证 | |
指纹色青 | 疼痛、惊风 | |
指纹淡白 | 脾虚、疳积 | |
指纹紫黑 | 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 |
淡滞定虚实 | 指纹浅淡而纤细者 | 多属虚证, 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所致 |
指纹浓滞而增粗者 | 多属实证, 因邪正相争,气血壅滞所致 |
【真题重现】
【2020-单选题】重危病人,面色苍白,忽见颧红如妆,属于
A.湿热
B.阴虚火旺C.虚阳浮越
D.实热
【答案】C
考点二:舌诊
1.望舌质
2.望舌苔
【真题重现】
【2021-多选题】短缩舌的临床意义包括
A.痰阻B.血虚C.津伤D.湿浊
【答案】ABC
考点三: 问诊
1.问寒热
分类 | 临床表现 | 临床意义 | |
恶寒发热 | 恶寒重,发热轻 | 风寒表证 | |
发热重,恶寒轻 | 风热表证 | ||
发热轻,恶风 | 伤风表证 | ||
但寒不热 | 新病恶寒 |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咳喘痰鸣,脉沉紧 | 里实寒证 |
久病畏寒 | 肢凉怕冷,得温可缓,脉弱 | 里虚寒证 | |
但热不寒 | 壮热 | 口渴、面赤、汗大出、脉洪大 | 伤寒阳明经证温病气分证 |
潮热 | 日晡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热甚,腹胀便秘 | 阳明气盛,有实热 | |
骨蒸潮热——午后或夜间低热 | 阴虚火旺 | ||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 | 湿郁热蒸 | ||
瘀血潮热——午后或夜间低热,肌肤甲错 | 瘀血积久 |
微热 | 轻度发热,热势偏低,37℃ ~38℃ | 内伤、温热后期 | |
寒热往来 | 无定时 | 时冷时热,无时间规律 | 少阳病 |
有定时 | 恶寒发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 | 疟疾 |
2.问疼痛
疼痛性质 | 临床意义 |
胀痛 | 气滞;肝阳上亢,肝火上炎 |
刺痛 | 瘀血 |
冷痛 | 阳气不足,寒邪阻络 |
灼痛 | 火邪窜络, 阴虚阳亢 |
重痛 | 湿邪困阻气机 |
酸痛 | 湿证或肾虚证 |
绞痛 | 有形实邪闭阻气机 |
空痛 | 虚证 |
隐痛 | 虚证 |
走窜痛 | 气滞,风证 |
固定痛 | 瘀血,寒湿,湿热阻滞,热壅血瘀 |
掣痛 | 筋脉失养,经脉阻滞不通 |
【真题重现】
【2020-单选题】肌肤初扪之不觉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为
A.低热
B.阴虚发热C.身热不扬D. 日晡热甚E.潮热
【答案】C
考点四:脉诊
1.正常脉象特点
(1)有胃:徐和、从容、软滑。
(2)有神: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3)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2.常考脉证
(1)浮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外越证。
(2)细脉:多见于虚证或湿证。
(3)濡脉:多见于虚证或湿证。
(4)迟脉:多见于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之里实热证。
(5)涩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6)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7)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3.常考脉象鉴别
(1)迟脉与缓脉
脉名 | 脉象特征 | 脉证 |
迟脉 |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 60 次以下) | 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之里实热证 |
缓脉 | 一息四至,来去缓怠 | 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于正常人 |
(2)细脉与濡脉
脉名 | 脉象特征 | 脉证 |
细脉 |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 虚证或湿证 |
濡脉 | 浮细无力而软 | 虚证或湿证 |
(3)结脉、代脉、促脉
脉名 | 脉象特征 | 脉证 |
结脉 |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等证 |
代脉 |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 良久方还 |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
促脉 | 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 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气衰败 |
【真题重现】
【2021-判断题】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考点五:八纲辨证
1.八纲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其中阴阳为总纲。
2.阴阳辨证
四诊 | 阴证 | 阳证 |
问 | 恶寒畏冷,喜温,食少乏味,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泄气腥 | 身热,恶寒,喜凉,恶食,心烦, 口渴引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干硬,或秘结不通,或有奇臭 |
望 | 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精神萎靡,舌淡胖嫩,舌苔润滑 | 面色潮红或通红,狂躁不安, 口唇燥裂,舌红绛,苔黄燥或黑而生芒刺 |
闻 | 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 | 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 |
切 | 腹痛喜按,肢凉,脉沉、细、迟、无力等 | 腹痛拒按,肌肤灼热,脉浮、洪、数、大、 滑、有力等 |
【真题重现】
【2019-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于亡阳证常见临床表现的是
A.冷汗淋漓B.手足厥冷C.舌苔白润D.脉微欲绝
E.身热恶热
【答案】E
考点六:脏腑辨证
1.心病辨证
证型 | 辨证要点 |
心气虚 | 心悸+气虚见症 |
心阳虚 | 心悸怔忡,胸闷或心痛+阳虚见症 |
心血虚 | 心悸、失眠、健忘+血虚见症 |
心阴虚 |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阴虚见症 |
心脉痹阻 |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或内臂,时作时止 |
痰火扰心 | 外感病以高热,痰盛,神昏; 内伤以心烦失眠,神志狂乱、苔腻脉滑 |
2.肺病辨证
证型 | 辨证要点 |
肺气虚 | 咳喘无力,咯痰清稀+气虚见症 |
肺阴虚 |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阴虚见症 |
寒邪袭肺 | 咳嗽气喘,痰白清稀 +风寒表证 |
热邪犯肺 | 咳嗽,咯痰黄+风热表证 |
燥邪伤肺 | 干咳少痰, 口鼻干燥+轻微表证 |
3.脾病辨证
证型 | 辨证要点 |
脾不统血 | 慢性出血+气虚见症 |
脾阳虚 | 脘腹冷痛绵绵,喜暖喜按+阳虚见症 |
寒湿困脾 | 脘腹胀痛,呕恶便溏+寒湿内停见症 |
湿热蕴脾 | 腹胀、纳呆、便溏+湿热见症 |
4.肝风内动四证的鉴别
证型 | 病性 | 辨证要点 | 舌象 | 脉象 |
肝阳化风证 | 上实下虚 | 眩晕,肢麻震颤,头胀面赤,昏仆, 口眼![]() |
舌红苔白 | 脉弦有力 |
热极生风证 | 实热证 | 高热神昏,躁动谵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 | 舌红绛 | 脉弦数 |
阴虚动风证 | 虚证 | 手足震颤或蠕动,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 舌红少津 | 脉弦细数 |
血虚生风证 | 手足震颤,头晕眼花,夜盲,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肌肉瞤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唇淡白 | 舌淡苔白 | 脉细 |
5.肾病辨证
证型 | 辨证要点 |
肾阳虚 | 腰膝冷痛,生殖能力下降+虚寒见症 |
肾阴虚 | 腰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阴虚见症 |
肾精不足 |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功能低下及早衰征象+肾虚见症 |
肾气不固 | 小便失摄,滑精,滑胎,浊带+肾虚见症 |
肾不纳气 |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接续+肾虚见症 |
【真题重现】
【2021-单选题】咳嗽痰白,伴有恶寒无汗,苔白,脉浮紧,辨证属
A.风热犯肺
B.风寒犯肺
C.痰热壅肺
D.燥邪犯肺
E.肝火犯肺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