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试题资料

首页 > 教师资格证 > 试题资料

高中美术《竹根雕》教学设计

华图教育 | 2022-04-18 10:14

收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竹根雕工艺的不同流派及流派之间的不同艺术特色,理解竹根雕作品的创作理念,掌握赏析竹根雕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讨论与探究,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赏析竹根雕作品,感悟竹根雕之美,提高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富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嘉定派”与“金陵派”竹根雕的区别。

  难点:运用专业的美术语言评述竹根雕作品。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谜语导入:教师出示谜语“嘴尖皮厚腹中空”,提问学生:同学们,大家猜一猜这是哪种植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正是竹。竹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植物,除了观赏的作用外,竹笋还有食用价值。人们对竹子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却无人留意它的根茎,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领略竹根之美。顺势引出课题《竹根雕》。

  (二)描述分析

  1.概念

  教师请学生观看PPT中的竹根雕作品并提问:

  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尝试归纳总结一下什么是竹根雕?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竹根雕是以竹根为材料雕刻而成的传统工艺品,主要以圆雕为主,产地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

  2.分类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们继续观看PPT中的作品,思考并将作品进行分类。

  教师总结:竹根雕刻艺人技艺高超,人才济济,逐渐形成了竹根雕的两大流派。刚才我们所分出的两个不同类别的雕塑作品,一是以嘉定为中心的嘉定派,另一个是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南京在明清时期被称为金陵,所以被称为金陵派。

  3.赏析

  学生以小组形式欣赏作品《人之初》和《竹林七贤笔筒》,并思考:

  ①这两件作品的材料是什么?(《人之初》能看出取材于竹根;《竹林七贤笔筒》只能看出是竹子)

  ②这两件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人之初》是圆雕人物;《竹林七贤笔筒》是笔筒上的浮雕)

  ③这两件作品的风格是怎么样的?(《人之初》更加保留了竹根的原貌,简单的雕琢;《竹林七贤笔筒》看不出是取材于竹根,做了精细的刻画)

  ④这两件作品表现的内容与使用的技法是否符合?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感觉很符合,《人之初》利用竹根原生态的特点,将竹根里的一截竹子通过局部雕刻,使其成为点睛之笔,表现出一种原始人的形态;《竹林七贤笔筒》在实用的功能上,精细加工,反复打磨,将所有须根清除,重视审美。

  教师总结:两个派别,两种风格,各有千秋,各有韵味。

  (三)总结解释

  教师归纳总结:嘉定派创始人朱松林善于雕刻,所以决定了嘉定派的特点,偏重文气雅致,在“精”字上下功夫,嘉定派在创作根雕时,更多的采用通体雕刻。注重精雕细刻,技重于艺。而金陵派主张根艺创作要心、眼、手并用;形、意、神兼顾,提出“雕而不雕,不雕而雕”。可见,金陵派创作竹根雕,在精雕细琢的同时,更注意利用竹根的天然形态,大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趣味。金陵派竹根雕的创作,更多的利用竹根自然形态,再施以局部巧妙雕刻,艺重于技。

  (四)欣赏评价

  教师出示根雕大师张德和的代表作《出没风涛》,让学生进行赏析,并且说明其属于哪一派别?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作品属于“金陵派”作品。此作有感于范仲淹《江上渔者》中渔夫捕鱼之艰险,联想到艺人生涯之不易。试图通过雕刀的传递和竹根的介质,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君不见,白发苍苍的渔者,在夕阳下驾一叶扁舟,全神贯注的奋力拼搏在风浪中,去打捞明天的希望,那空空的鱼篓则警寓艺无止境。成就属于过去,一切从零开始。作品由上下两个联体竹根巧构而成。作者巧妙地借用根、须、空、节、疤等一切自然因素,内容丰富、心裁别出、清新自然、独特隽永。

  (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竹根雕作品,也感受到了手工艺匠人的妙手生花。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对祖国优秀文化有更深的认同感。

  2.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更多优秀的竹根雕作品,下堂课一起分享。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