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预计将在10月中下旬发布,届时华图教育将同步国家公务员局更新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报名时间、考试时间等相关考试信息,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2013-2021国考时间安排 | |||
年份 | 公告发布时间 | 报名时间 | 笔试时间 |
2022 | 2021年xx月xx日 | 2021年xx月xx日-xx月xx日 | 2021年11月27日 |
2021 | 2020年10月14日 | 2020年10月15日-10月24日 | 2020年11月29日 |
2020 | 2019年10月14日 | 2019年10月15日-10月24日 | 2019年11月24日 |
2019 | 2018年10月21日 | 2018年10月22日-10月31日 | 2018年12月2日 |
2018 | 2017年10月28日 | 2017年10月30日-11月8日 | 2017年12月10日 |
2017 | 2016年10月13日 | 2016年10月15日-10月24日 | 2016年11月27日 |
2016 | 2015年10月13日 | 2015年10月15日-10月24日 | 2015年11月28日 |
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汇总 | |||||
年份 | 公告发布时间 | 查看公告及职位表 | 报名时间 | 笔试时间 | |
2021年 | 2020年10月14日 | 2021国考公告|职位表 | 11月1日-11月7日 | 11月29日 | |
2020年 | 2019年10月14日 | 2020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15日-10月24日 | 11月24日 | |
2019年 | 2018年10月21日 | 2019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22日-10月31日 | 12月2日 | |
2018年 | 2017年10月28日 | 2018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30日-11月8日 | 12月10日 | |
2017年 | 2016年10月13日 | 2017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15日-10月24日 | 11月27日 | |
2016年 | 2015年10月13日 | 2016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15日-10月24日 | 11月29日 |
我是新手,怎么备考2022国考:
对考生来说,一定要做好时间规划,才能对考试做全面的复习。
1.基础学习——确立科目知识理论框架,扎实技巧方法
对于很多考生而言,公考的考试科目知识都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梳理基本的学科知识树,确立科目知识理论框架。
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可以选择基础理论书籍,比如侧重不同考情,梳理基础知识理论框架的各省公务员考试教材或《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也可以选择对知识理论细节挖掘更为深入的知识理论书籍,比如《模块宝典》《申论万能宝典》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忌只学理论,不做题目。正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任何技巧不经过练习都没有办法在考试中发挥作用。
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一个知识点,对应练习一组题。大家在选择题目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区分难易程度的分科目分技巧的题册。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针对性练习,扎实技巧方法的作用。
2.强化学习——巩固知识理论,查漏补缺知识方法技巧
建构了知识体系之后,要通过练习稍有难度的题目,检测学到的技巧方法掌握是否扎实。这个阶段,大家可以使用之前购买的题册,练习每个方法中对应的强化难度或中等难度的题目,根据练习自测情况找出自己掌握比较薄弱的技巧方法,重新学习巩固,这样就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3.题海学习——了解考情趋势,预演考试提高做题效率
查漏补缺之后,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就基本过关了。这时建议大家准备好所有参加考试的历年真题,从最近的真题做起,了解考情趋势。我们要通过套题练习分析考试趋势与该考试的特色考情,根据近几年考试的重点明确后期复习巩固的侧重点。另外,也要通过这些真题的练习习惯考试当时的场景、节奏,提高做题的效率。
4.冲刺复习—全真模拟考试,预测练习提前适应考试。
在距离考试一到两周的时候,应该开始完全按照考试的时间自己安排全真模考,用对应考试的预测试卷或密卷进行练习。一方面,这能起到预测作用,另一方面,这也能让我们提前找到考试的感觉,真正进入考场时,就不那么容易紧张。
另外,这里图图提到一个小技巧——当考试真题不好找时,我们可以从预测试卷或密卷入手,去研究考试的出题情况。因为这类试卷的仿真程度很高,对于指导我们备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近期要考试的军队文职,其中的专业科目考试试题在市面上非常难找,要做好准备,可以去找军队文职考前专业科目密押卷,了解科目的命题情况。
5.阶段模考—自测把握方向
阶段模考并不是最终阶段才要做的工作,而是每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应该去做的工作,经过阶段检测,我们才知道自己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如何,下一个阶段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如果觉得自己进行分析自测不够准确,可以选择购买测评,专业的批改和分析报告对于下一步备考指导意义更大。
以上备考五条,1-3阶段的时间要根据整体时间自行安排。总之,开始得越早,时间安排灵活度越高。
鉴于有小伙伴是第一次国考,今天,我们就来普及一下:
1、什么是国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 (简称“国考”),是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公务员局组织,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考试。
2、国考报名条件
满足以下条件即可以报考(以2021年国考为例)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4年10月至2002年10月期间出生),2021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9年10月以后出生);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3、国考基本流程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流程为:公告发布、网上报名(提交报考申请、查询资格审查结果、查询报名序号、报名确认及缴费)、打印准考证、笔试、查成绩、面试和专业科目考试(面试前公开调剂、面试公告、资格复审、专业科目考试与面试、成绩计算)、体检和考察、公示拟录用人员名单。
5、国考考试内容
国考有笔试和面试2个阶段,通过笔试者方可参加面试,笔面综合成绩排在前列且在政审、体检等环节都达到要求者即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
(1) 笔试
笔试包括公共科目与专业科目。公共科目为所有岗位必考科目,包括《行 政 职 业 能 力 测 验 》(简 称 行 测 )与《申 论 》两个科目。
(2)面试
国考基本采用结构化面试,税务系统近两年则采用无领导小组与结构化面试相结合的结构化小组面试形式。
类比推理作为判断推理中的一种必考题型,在目前的国考考试中一般考查10道题,虽然题干较短但题型多变,同学们做题很容易找不到切入点,令大家十分头疼。但是如果我们跳出当下的思维定式,换个方向思考,比如通过造句子发现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耗时少。因此,为了真正的做到拿到题目能快速且高效的完成,我们必须熟练掌握一些做题技巧,针对不同的题型特征,快速判断所考察的知识点,锁定正确答案。这篇文章就给大家介绍对于类比推理中的对应关系,我们该如何进行思考,以及常见的考查方式。
类比推理中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对比发现可以通过造句子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并且其中没有我们常见的类比关系,就要考虑对应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考察方式:
一、时间顺承对应关系
例:新月∶满月∶残月
A. 生产∶销售∶消费
B. 含苞∶怒放∶凋零
C. 早晨∶中午∶夜晚
D. 春困∶秋乏∶冬眠
【解析】“新月”“满月”和“残月”是月亮这一主体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三者属于时间顺承的对应关系。A项:“生产”“销售”和“消费”是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并不是产品本身发生变化,排除;B项:“含苞”“怒放”和“凋零”是花朵这一主体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三者属于时间顺承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C项:“早晨”“中午”和“夜晚”是一天中的三个时间阶段,并不是时间本身发生变化,排除;D项:“春困”“秋乏”和“冬眠”形容的是三个季节对人的影响,并不是人本身发生变化,排除。
这道题目考察的关系就是典型的时间顺承对应,首先考虑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发现三个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生改变,一般在题目当中会出现一些极易混淆的选项,同学们一定要提高警惕,选出符合题干逻辑关系的选项。
二、功能对应关系
例:指纹∶验证身份
A.虹膜∶增强视力
B.头发∶亲子鉴定
C.人脸∶人工智能
D.体温∶疫情管控
【解析】“指纹”具有“验证身份”的功能,二者属于功能对应关系。A项:“虹膜”不具有“增强视力”的功能,排除;B项:“头发”具有“亲子鉴定”的功能,二者属于功能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C项:“人脸”不具有“人工智能”的功能,排除;D项:“体温”不具有“疫情管控”的功能,排除
这道题目是两词型,对比观察后发现词与词之间具有功能对应关系,一般在功能对应关系中我们需要注意主要功能和辅助功能的区别,比如“醋”,它的主要功能是调味,而辅助功能是消毒,在做题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注意辨析。
三、成品与原料对应关系
例:玉石∶雕琢∶玉器
A.蚕丝∶织造∶丝绸
B.粮食∶酿造∶美酒
C.生铁∶冶炼∶钢材
D.蚊香∶点燃∶烟雾
【解析】“玉石”经过“雕琢”制成“玉器”,三者属于原材料、制作工艺和制作成品的对应,且“雕琢”是物理变化的过程。A项:“蚕丝”经过“织造”制成“丝绸”,三者属于原材料、制作工艺和制作成品的对应,且“织造”是物理变化过程,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B项:“粮食”经过“酿造”制成“美酒”,三者属于原材料、制作工艺和制作成品的对应,但“酿造”是化学变化过程,排除;C项:“生铁”经过“冶炼”制成“钢材”,三者属于原材料、制作工艺和制作成品的对应,但“冶炼”是化学变化过程,排除;D项:“蚊香”经过“点燃”后可生成“烟雾”,但“点燃”涉及化学变化过程,“烟雾”也并非制作成品,排除。
这道题是典型的三题型,先判断几个词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个时候不仅考察大家对类比知识点的掌握,还考察了一点常识。辨析出其中的原材料和成品,通过题干分析,找到了三个词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分析选项的过程中发现无法选择最终答案,那么考虑二级辨析,在制成成品的过程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是常见的二级辨析内容,可供大家以后在做题的过程中做以参考。
四、地点对应关系
例:人大代表∶会议∶提案
A.赛车手∶场地∶赛车
B.歌手∶演唱会∶道具
C.员工∶谈判∶胜利
D.运动员∶运动会∶记录
【解析】“人大代表”在“会议”上提出“提案”,三者属于人物、地点与主要任务对象的对应关系。A项:“赛车手”在“场地”上“赛车”, 三者属于人物、地点与主要任务对象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B项:“歌手”在“演唱会”演唱,“道具”与前两词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C项:“员工”与“谈判”属于主宾关系,“胜利”是“谈判”的结果,排除;D项:“运动员”在“运动会”上比赛,“记录”是比赛成绩的结果,而不是“运动员”在运动会上的主要任务,排除。
在类比中,地点对应,找主体和地点之间关系,如果出现三词型,除了直接找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可以通过造句子去寻找关系,把三个词连接在一起,造一个合理并且逻辑连贯的句子,然后找寻关系,最终选出答案。
五、常识对应关系
例:微量元素∶稀有金属∶铜
A.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松树
B.海洋动物∶哺乳动物∶北极熊
C.内陆湖∶淡水湖∶青海湖
D.节肢动物∶两栖动物∶鳄鱼
【解析】“铜”是“微量元素”,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铜”不是“稀有金属”,二者属于全异关系,“微量元素”和“稀有金属”属于交叉关系。A项:“松树”是“木本植物”,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松树”不是“草本植物”,二者属于全异关系,“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属于并列关系,排除;B项:“北极熊”不是“海洋动物”,而是“哺乳动物”,词语顺序与题干相反,排除;C项:“青海湖”是“内陆湖”,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青海湖”不是“淡水湖”而是咸水湖,二者属于全异关系,“淡水湖”和“内陆湖”属于交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D项:“鳄鱼”既不是“节肢动物”,也不是“两栖动物”,而是爬行动物,排除。
在类比当中,除了这些对应关系的常规概念之外,还会考察到一些常识性的知识,铜是微量元素这个知识点是需要我们去不断积累的,同学们不仅要在平常生活中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在做题当中积累知识点,所以类比推理题目在备考过程中刷题至关重要。
用思维导图来呈现对应关系的知识点,使大家有更清晰的认知:
以上就是类比推理题目中出现的有关于对应关系的常见考点,除了希望大家在做题中掌握方式方法的运用,更希望在平时练习做题的过程中注重知识方面的积累来保证题目准确率,为考试取得高分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