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医学基础小科目 2
小科目
(一)医学微生物学
考点一: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是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病毒只有一种核酸为遗传物质(即 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显示生命活性,无完整细胞结构,是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体的概念: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病毒粒子)称为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并有感染性。病毒体多指细胞外的成熟病毒。
病毒的结构:病毒体的基本结构是核衣壳,核外可有包膜。核心为病毒体的中心,成分为核酸(为 DNA或 RNA)。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包膜包绕核衣壳外面,成分是脂质和少量糖类。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裸露病毒体的结构是
A.核酸+包膜
B.核心+衣壳+包膜C.核衣壳+刺突
D.核心+衣壳
E.核酸+蛋白质【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毒的结构。
A、B、C、E 选项错误:表述与题意不符。
D 选项正确:病毒体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和衣壳构成的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有包膜和包膜的构成成分刺突。有包膜的病毒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病毒体称裸露病毒。
故此题选 D。
考点二:消毒与灭菌
1.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真菌在内的全
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2.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物理灭菌法:
(1)热力灭菌法:包括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法。
a.干热灭菌法:干热的杀菌作用是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来实现的。在干燥状态下,80~100℃经1 小时可杀死普通细菌,杀灭芽孢则需要更高温度。干热灭菌法主要有以下 4 种方法: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
b.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同一温度下,比干热灭菌效果好。主要的方法有: 巴氏消毒
法、煮沸法、常压蒸汽消毒法、间隙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2)射线灭菌法:紫外线、电离辐射、微波。4.化学消毒灭菌法
高效的消毒剂有:漂白粉、次氯酸钠、过氧化氢、过氧乙酸、戊二醛等。【真题重现 2021-判断题】杀死细菌繁殖体是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芽孢。
考点三:细菌的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为各种细菌所共有。
(1)细胞壁:为包绕细胞膜周围的膜状结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主要功能是保持菌体固有形态,维持菌体内外的渗透压。
(2)细胞膜:为包绕细胞质的结构,厚约 7.5nm, 由磷脂和多种蛋白质组成,不含胆固醇。主要功能是物质转运、呼吸和分泌、参与细菌分裂。
(3)细胞质:为细胞膜包裹的溶胶状物质,含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等结构。核糖体为蛋白质合成场所,质粒为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4)核质:功能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相似,故也称细菌的染色体。
2.细菌的特殊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及芽孢等,为某些细菌所特有。
(1)荚膜:抗吞噬作用(荚膜能增强细菌的侵袭力)。
(2)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3)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4)芽孢:与细菌的抵抗力有关,芽孢是否被杀灭可作为灭菌效果的指标。【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存在于细胞质中,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
A.核蛋白体B.中介体
C.质粒
D.异染颗粒E.核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菌的结构。
A 选项错误:核糖体(核蛋白体)是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游离存在于细胞质中,每个细菌体内可达数万个。
B 选项错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C 选项正确: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D 选项错误: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 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其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称为异染颗粒或迂回体。
E 选项错误:细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成形的核。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或拟核,集中于细胞质的某一区域,多在菌体中央。
故此题选 C。
考点四: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俗称肺炎球菌,常寄居于正常人的鼻咽腔中,多数不致病或致病力弱,仅少
数有致病力,是细菌性大叶肺炎、脑膜炎、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菌。
1.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球菌,菌体呈矛头状,多成双排列,宽端相对,尖端向外,菌体周围显示有透明环。在痰液、脓汁、肺组织病变中亦可呈单个或短链状。无鞭毛,无芽孢。
2.致病物质: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 O、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
3.免疫性:肺炎链球菌感染后,可建立较牢固的特异性免疫,其免疫机制主要是产生荚膜多糖型特异抗体,在发病后 5~6 天就可形成抗体,抗体起调理作用,增强吞噬功能。
【真题重现 2021-单选题】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的描述,说法错误的是
A.是革兰氏阳性球菌
B.所致疾病主要是大叶性肺炎
C.无鞭毛,有芽孢
D.在机体内能形成荚膜【答案】C
【解析】肺炎链球菌为革兰染色阳性球菌,直径约 1μm。常呈双排列。有毒株在体内形成荚膜。普通染色时荚膜不着色,表现为菌体周围透明环,无鞭毛,不形成芽孢。主要导
致肺炎链球菌肺炎,为大叶性肺炎。
考点五:幽门螺杆菌
1.生物学性状: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或弧形弯曲的细菌,运动活泼,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抗生素治疗或胃黏膜发生病理性改变时,幽门螺杆菌也可由螺杆状转变成圆球形。
2.致病性: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胃黏膜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可高达 80%~100%。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幽门螺杆菌主要经口-口途径或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幽门螺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侵袭因子和毒素。幽门螺杆菌可产生空泡毒素 A 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A,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A阳性菌株感染明显增加了胃癌的发病风险。
【真题重现 2021-多选题】按照细菌形态,幽门螺杆菌属于
A.弧菌
B.杆菌
C.螺形菌 D.螺菌
【答案】C
【解析】螺形菌是一类菌体弯曲的细菌,包括弧菌属、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幽门螺杆
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或弧形弯曲的细菌,属螺杆菌属。
考点六:轮状病毒
1.生物学性状:轮状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60~80nm,病毒衣壳呈 20 面体立体对称, 具有内外双层衣壳,无包膜。负染后在电镜下观察,病毒外形酷似“车轮状”。轮状病毒腹
泻病人粪便中可见三种类型的病毒颗粒,(1)光滑型颗粒:结构完整,直径 75nm,表面光滑,具有感染性;(2)粗糙型颗粒:直径 50nm,丢失外衣壳,暴露出车轮状辐条,没有感染性;(3)单层颗粒:直径 37nm,常缺失基因组 RNA,也没有感染性。
2.致病性:
(1)A 组轮状病毒感染最为常见,是引起 6 个月~2 岁婴幼儿严重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占病毒性胃肠炎的 80%以上,也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带毒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2)B 组轮状病毒是引起成人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 曾在我国出现过暴发流行。传播途径亦是粪-口途径,主要感染者为15~45 岁的青壮年。潜伏期为 2 天左右,病程2.5~6天。临床症状为黄水样腹泻、腹胀、恶心和呕吐。成人轮状病毒腹泻多为自限性,可完全恢复,病死率低。
【真题重现 2021-单选题】婴幼儿秋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诺沃克病毒
B.致病性大肠杆菌
C.真菌
D.轮状病毒
E.寄生虫
【答案】D
【解析】小儿秋季腹泻是一种轮状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肠炎,主要发生在 2 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多在 9 至12 月份,故称为小儿秋季腹泻。
(二)医学免疫学
考点一:补体系统的激活
经典激活途径 | 旁路激活途径 |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途径 | |
别称 | 传统激活途径 | 替代激活途径 | 凝集素激活途径 |
定义 | 是指激活物与 Clq结合,顺序活化 Clr、Cls、C2、C4、C3,形成 C3 转化酶与 C5 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 是指不依赖于抗体,而由 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 活 C3,由 B因子、D因子 和备解素参与,形成 C3 转 化酶与 C5 转化酶的级联 酶促反应过程 | 指 MBL直接识别病原体表 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依次活化 MASP1、 MASP2、C4、C2、C3,形 成 C3 转化酶与 C5 转化酶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
激活物 | 抗原-抗体(IgM、IgG3、IgG1、IgG2)形成的复合物 | 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 | 含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
识别机制 | Clq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 | 激活物直接激活 C3 | 由 MBL 直接识别 |
参与补体 | C1~C9 | C3、C5~C9、B因子、D因子、P因子 | MBL、MASP、C2~C9 |
所需离子 | Ca2+ 、Mg2+ | Mg2+ | Ca2 + |
功能 |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 | 对经典和旁路途径有交叉 促进作用,在感染早期或未 免疫个体发挥抗感 |
【真题重现 2021-单选题】与抗原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抗体主要是
A.IgE 和IgDB.IgA 和IgGC.IgM 和IgAD.IgG 和IgM
【答案】D
【解析】与抗原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抗体是 IgM和 IgG。
考点二: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1)概念: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组成: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3)功能:骨髓是 B 细胞分化、成熟的主要场所,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T 细胞和B 细胞)发生的场所,再次发生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胸腺则是 T 细胞分化、成熟的主要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
(1)概念: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后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2)组成:外周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关于人的免疫器官,错误的是
A.按其功能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B.中枢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C.外周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D.骨髓和胸腺属于中枢免疫器官E.淋巴结属于外周免疫器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器官的概念。
A 选项正确:免疫器官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二者通过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互相联系并构成免疫系统的完整网络。
B 选项错误:中枢免疫器官或称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C 选项正确:外周免疫器官或称次级淋巴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 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D 选项正确: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E 选项正确: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位于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故此题选 B。
考点三:IgG
IgG 于出生后 3 个月开始合成,3~5 岁接近成人水平,是血清和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 Ig,约占血清总 Ig的 75%~80%。人 IgG 有 4 个亚类,分别为 IgG1、IgG2、IgG3、IgG4。IgG 半寿期约 20~23 天,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其亲和力高,在体内分布广泛,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IgG1、IgG3、IgG4 可穿过胎盘屏障,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下列抗体中,于出生后 3个月开始合成,3~5 岁接近成人水平,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 lg,约占血清总 lg 的 75%~80%的是
A.IgAB.IgDC.IgGD.IgM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血清中的抗体。
A 选项错误:IgA有血清型和分泌型两型。血清型为单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10%~15%。
B 选项错误:正常人血清 IgD浓度很低,仅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 0.3%。IgD可在个 体发育的任何时间产生。
C 选项正确:IgG于出生后 3 个月开始合成,3~5 岁接近成人水平,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 Ig,约占血清总 Ig的 75%~80%。
D 选项错误:lgM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 5%~10%,是最大的 Ig。
故此题选 C。
考点四: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型别 | 参与免疫分子和细胞 | 发生机制或特点 | 常见疾病 |
Ⅰ型(速发型) | 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 发生快;通常功能紊乱 (组胺、白三烯);明 显个体差异 | 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胃肠炎、荨麻疹 |
Ⅱ型(细胞毒 型) | IgG、IgM、补体、巨噬细胞、NK 细胞 | 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 抗体结合,激活补体、 吞噬细胞、NK细胞杀 伤靶细胞 |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血 细胞减少、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 |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 | IgG、IgM、补体、中性粒细胞 | 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血管,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引起血管炎性反应 |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 反应, 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链 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
Ⅳ型(迟发型) | Th1、CTL | 病理性细胞免疫效应 | 结核菌素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 |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发病机制不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D.类风湿性关节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反应。
A、B、D 选项正确: Ⅲ型超敏反应是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亦称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激活性补体系统,产生过敏毒素和吸引中性粒细胞在局部浸润;使血小板聚合,释放出血管活性胺或形成血栓;释放出 IL-1 等细胞因子,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性反应和组织损伤。常见疾病有血清病,链球菌感染以后的肾小球肾炎(B 选项),系统性红斑狼疮(A 选项),类风湿性关节炎(D 选项)等。
C 选项错误: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是一种抗基底膜抗体引起的急性进行性肾小球性肾炎
伴肺出血的自身免疫疾病,属于Ⅱ型超敏反应。
故此题选 C。
考点五: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特性 | 功能 | |
IgG | 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广泛分布在细胞外液中是唯一通过胎盘的抗体 对防止新生儿感染起重要作用 | 抗感染的主力军;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介导溶菌和细胞毒作用;介导 ADCC效应;调理吞噬作用; 中和毒素和病毒; 参与 Ⅱ、Ⅲ型超敏反应 |
IgM | 分子量最大;初次应答的主要抗体 主要分布在血管内 在机体抗感染免疫应答中,是最早出现抗体 | 对细胞性抗原可产生补体依赖性的杀伤 作用(CDCC),其促吞噬、杀菌、凝集 作用明显强于 IgG |
IgA | sIgA广泛分布于黏膜表面及相应的分泌液和肠道等外分泌液中,是外分泌液中主要抗体 | 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物质,可有效地抵御病原体经黏膜上皮的感染 |
IgE | 主要由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出现最 晚、含量最低的抗体;血清中含量最少的抗体 | 结合在肥大细胞上的 IgE会引发强烈的细胞反应(I 型超敏反应) |
IgD | 含量少;单体 Ig;是膜表面免疫球蛋白之一 | B 淋巴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 |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IgM的特性不包括
A.是分子量最大的 Ig
B.能通过胎盘
C.主要在血液中发挥抗感染作用
D.是最早合成的 Ig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 IgM 的特性。
A、C、D 选项正确:IgM 的特性包括:激活补体的能力比 IgG 强;是分子量最大的 Ig,称巨球蛋白;是最早合成的 Ig;无铰链区;主要在血液中发挥抗感染作用。
B 选项错误:疫球蛋白中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是 IgG。
故此题选 B。
考点六:抗原
1.基本概念:抗原是指能与 T 细胞的 T 细胞受体(TCR)或 B 细胞的 B 细胞受体(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其本质是免疫球蛋白。
2.抗原的特性:抗原具有两个重要特性,即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1)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抗原性:是指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3.交叉反应:由于共同抗原的存在,其中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可以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此种现象称为交叉反应。由微生物抗原引起的交叉反应可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真题重现 2022-判断题】免疫原性是指
A.抗原分子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B.抗原分子不能与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C.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D.抗原分子能与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
E.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抗原分子能与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原性。
A、B、D、E 选项错误:表述有误。
C 选项正确:免疫原性:抗原被 T、B 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 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故此题选 C。
(三)人体寄生虫学
考点一:疟原虫
1.概念:疟原虫属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本属生物通称为疟原虫。有四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这些疟原虫有蚊虫和人两个宿主,携带疟原虫的按蚊通过叮咬人而传播,引起疟疾寒热往来发作,俗称“打摆子”。
2.形态:疟原虫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胞质和胞膜,环状体以后各期尚有消化分解血红蛋白后的最终产物—疟色素。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繁殖,形态变化很大。一般分为三个主要发育期: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
3.生活史:寄生于人体的 4 种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人和按蚊二个宿主。在人体内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在红细胞内,除进行裂体增殖外,部分裂殖子形成配子体,开始有性生殖的初期发育。在蚊体内,完成配子生殖,继而进行孢子增殖。
4.致病:疟原虫在红细胞内不断裂体增殖,破坏红细胞,引起病人出现周期性发热。反复发作后,病人出现肝脾肿大、贫血等临床症状。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下列寄生虫主要经媒介昆虫感染人体的是
A.疟原虫
B.溶组织内阿米巴
C.蛔虫
D.血吸虫E.弓形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B、C、D、E 选项错误:表述与题意不符。
A 选项正确:经媒介昆虫感染如疟原虫会通过蚊虫叮咬而感染人体。故此题选 A。
考点二:寄生虫的类别
1.专性寄生虫: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
存的寄生虫,如疟原虫和钩虫。
2.兼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由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如粪类圆线虫。
3.体内寄生虫:指寄生于宿主体内器官或组织、细胞内的寄生虫,如蠕形住肠线虫。
4.体外寄生虫:主要指一些昆虫,如蚊子、跳蚤等,当它们刺吸血液时与宿主体表接触,吸血后便离开。
5.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某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出现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如弓形虫、微小隐孢子虫。
【真题重现 2020-多选题】根据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将其进行分类,可将寄生虫分为
A.专性寄生虫B.兼性寄生虫C.偶然寄生虫
D.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
E.长期寄生虫和暂时性寄生虫
【答案】ABCDE
【解析】根据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可将寄生虫分为(1)专性寄生虫:生活史及各个阶段都营寄生生活,如丝虫;或生活史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如钩虫,其幼虫在土壤中营自生生活,但发育至丝状蚴后,必须侵入宿主体内营寄生生活,才能继续发育至成虫。(2) 兼性寄生虫:既可营自生生活,又能营寄生生活,如粪类圆线虫(成虫)既可寄生于宿主肠道内,也可以在土壤中营自生生活。(3)偶然寄生虫:因偶然机会进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如某些蝇蛆进入人肠内而偶然寄生。(4)体内寄和体外寄生虫:前者如寄生于肠道、组织内或细胞内的蠕虫或原虫;后者如蚊、白蛉、蚤、虱、蜱等、吸血时与宿主体表接触,多数饱食后即离开。(5)长期性寄生虫和暂时性寄生虫:前者如蛔虫,其成虫期必须过寄生生活;后者如蚊、蚤、蜱等吸血时暂时侵袭宿主。(6)机会致病寄生虫:如弓形虫、隐 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等,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力增强。
考点三: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1.形态:成虫细小,乳白色,线头样,有头翼和咽管球(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口孔位于顶端,周围有三个小唇瓣。雌虫中部膨大,尾端长而尖细,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雄虫尾部向腹面卷曲,生殖系统为单管型,在交配后即死亡。
2.生活史:成虫寄生在人体盲肠、结肠、回肠下段。感染途径为肛门-手-口直接感染3.实验诊断: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查肛周皮肤,要在清晨便前和洗澡前检查。【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宿主睡眠后,爬到肛门外皱襞处产卵的寄生虫是
A.蛔虫
B.钩虫
C.猪肉绦虫
D.蛲虫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蛲虫生活习性。选项 A、B、C 错误:不符合题意。
选项 D 正确:蛲虫常寄生于小肠末端、盲肠、结肠部位, 以幼儿多见,常在宿主睡眠后,爬到肛门外皱壁处产卵,引起夜间肛门、会阴部瘙痒为主要特征。
故此题选 D。
考点四: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1.形态: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mm ×(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体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 1/5 处。消化道简单, 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形,食道短,其后为肠支。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瘤。
2.生活史:(1)寄生部位:肝胆管内;(2)终宿主:人及肉食类哺乳动物(猫、狗等);(3)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4)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3.感染:(1)感染期:囊蚴;(2)感染途径: 口;(3)感染方式:食入含囊蚴的淡水鱼、 虾。
4.临床表现:
(1)虫体代谢产物等的毒性作用,大量感染引起发热、寒战、肝肿大。
(2)虫体的机械刺激(包括化学刺激)引起炎症、阻塞性黄疸、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胆管性肝炎、肝硬变、肝癌、胰腺炎等。
(3)大量虫体寄生可造成阻塞,胆汁滞留。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
A.肾脏损害
B.肺脏损害
C.肝脏损害
D.心脏损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华支睾吸虫危害。
A、B、D 选项错误,C 选项正确: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脏受损。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
故此题选 C。
考点五:似蚓蛔线虫(蛔虫)
1.成虫形态:为体型最大的肠道寄生线虫,长圆柱形,似蚯蚓,活体时呈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头部较尖细,尾部较钝圆。口孔位于虫体头端,有 3个呈品字形排列的唇瓣包绕,内有细齿。雌虫生殖系统双管型,尾端钝圆,雄虫尾端生殖系统为单管型,尾端向腹面卷曲,有交合刺一对。
2.生活史: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中,感染途径为经口。
3.临床表现:突发性右上腹绞痛, 向右肩、背部、下腹部放射,间歇性加剧。
4.实验诊断:(1)粪便检查虫卵: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2)痰中查蛔蚴。
5.蛔虫幼虫和成虫对人体均有致病作用,主要表现为机械性损伤、变态反应及肠功能障碍等。幼虫侵入肠壁开始,到经肝、肺移行,发育至最后在小肠内寄生等,均可引起组织损伤,其中以肺病病变更为明显,重度感染时,可出现肺出血、肺水肿、支气管扩张及黏液分泌增加等。当重度感染时,幼虫也可侵入甲状腺、脾、脑、肾等器官,引起异位损害。若通过胎盘,也可到胎儿体内寄生。
6.蛔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主要由成虫引起,可有以下几种表现:
(1)掠夺营养与影响吸收;
(2)引起变态反应;
(3)常见的并发症:胆道蛔虫病,如诊治不及时, 由于虫体带入胆管的细菌造成严重感染,导致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等。肠梗阻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个别病人甚至出现蛔虫性肠穿孔,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
【真题重现 2021-单选题】蛔虫的形态特点不包括
A.身体呈圆柱形
B.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
C.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D.消化管结构简单【答案】C
蛔虫是无脊椎动物,线虫动物门,线虫纲。成虫圆柱形,生殖器官发达,雌虫每天产卵24 万个以上,生殖能力强,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 以半消化食物为营养。体表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有钻孔的习性。
考点六: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1.形态:卫氏并殖吸虫成虫虫体肥厚,背面略隆起,腹面扁平。活体呈暗红色。静止时呈椭圆形,体长 7~12mm,宽 4~6mm,厚 2~4mm,宽长之比约1:2。除口吸盘、腹吸盘、生殖孔、排泄孔及其附近的体壁外,全身满布体棘。
2.生活史:卫氏并殖吸虫的终宿主包括人和肉食哺乳动物。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的黑贝科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和蝲蛄。肺吸虫的中间宿主溪蟹适于在山区小溪中生长,因此肺吸虫病常见于山区、丘陵地区。
3.实验诊断: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或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4.临床表现:根据病变过程可分为急性期及慢性期。它潜伏期不易确定,感染后可长期无症状,多数在感染后半年左右缓慢发病,病程较长,也可在一次重症感染后急性发病。症状随虫体寄生的部位不同而异, 以胸、腹、脑损害的表现为多见。胸肺型患者咳嗽、胸痛、
痰中带血或咳铁锈色痰(痰中常可见大量虫卵),胸部 X 线检查显示肺部有明显改变,易被误诊为肺结核或肺炎。脑型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癫痫、偏瘫、视力障碍等占位性病征。肝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紊乱、肝大、肝痛、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等肝损害表现。皮肤型可见皮下移行性包块或结节。
5.常用治疗药物:吡喹酮,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疗程短等优点。
【真题重现 2021-单选题】下列关于寄生虫病流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温暖潮湿的条件有利于钩蚴在外界的发育
B.钩虫病在我国西北地带很少流行
C.肺吸虫病常见于高原地区
D.寄生于人类的寄生虫大部分是由动物寄生虫进化来【答案】C
【解析】肺吸虫的中间宿主溪蟹适于在山区小溪中生长,因此肺吸虫病常见于山区、丘陵地区。
(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考点一:糖的无氧氧化
1.概念: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亦称糖的无氧氧化。
2.发生部位:糖酵解的第一阶段是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途径。第二阶段为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全部反应均在胞质中进行。
3.过程: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分解为 2 分子丙酮酸→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4.糖酵解的调控是对 3 个关键酶活性的调节。
(1)调节糖酵解流量最重要的是磷酸果糖激酶-1 的活性。
(2)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的第二个重要的调节点。果糖-1,6-二磷酸是丙酮酸激酶的变构激活剂,而 ATP则有抑制作用。
(3)己糖激酶受其反应产物葡萄糖-6-磷酸的反馈抑制,葡萄糖激酶分子内不存在葡萄糖-6-磷酸的变构部位,故不受葡萄糖-6-磷酸的影响。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一分子葡萄糖在细胞质中可裂解为两分子丙酮酸,此过程称为(),他是葡萄糖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的共同起始途径
A.糖异生B.糖水解C.糖分解D.糖酵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糖酵解概念。
A 选项错误:糖异生又称为葡糖异生,指由简单的非糖前体(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糖(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B、C 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 选项正确:糖酵解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分解为乳酸同时产生少量ATP的过程,是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的共同途径。
故此题选 D。
考点二:酶的调节
1.酶活性的调节,是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快速调节。
代谢物与关键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个部位可逆地结合,使酶发生变构而改变其催化活 性。酶分子中的这些结合部位称为变构部位或调节部位。对酶催化活性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变构调节。受变构调节的酶称作变构酶或别构酶。
2.酶含量的调节,是对酶促反应速率的缓慢调节,包括对酶合成与分解速率的调节。
【真题重现 202-单选题】有些酶的合成受物质的诱导或阻遏,从而改变细胞内的酶量,这体现了酶促反应的哪一特点
A.酶对底物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B.酶对底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C.酶的活性与酶量具有可调节性D.酶具有不稳定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酶促反应的特点。
C 选项正确:酶的可调节性是指体内许多酶的酶活性和酶的含量受体内代谢物或激素的 调节。有些酶的合成受物质的诱导或阻遏,从而改变细胞内的酶量。机体通过对酶的活性与酶量的调节使得体内代谢过程受到精确调控, 以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A、B、D 选项错误:酶对底物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应高108~1020 倍,比一般催化剂高107~1013 倍;酶对底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与一般催化剂不同,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较严格的选择性;酶具有不稳定性,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如高温、强酸、强碱等)的作用下,酶会发生变性而失去催化活性。
故此题选 C。
考点三:糖异生
1.概念: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
糖异生。糖异生主要在肝进行。
2.途径:糖异生途径基本是糖酵解的逆反应过程。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及葡萄糖-6-磷酸酶在糖异生中催化不可逆反应,是调节酶。
3.意义:糖异生最主要的生理意义是在空腹或饥饿状态下保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请说明下列糖异生的生理意义中哪项是错误的
A.维持血糖
B.血糖浓度恒定C.补充肝糖原
D.调节酸碱平衡
E.蛋白质合成加强【答案】E
【解析】本题考查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A、B、C、D 选项正确:糖异生的生理意义包括维持血糖恒定,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
E 选项错误:糖异生为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因此蛋白质合成减少。故此题选 E。
考点四:胆固醇
1.胆固醇的合成:合成的器官主要是在肝脏,其次是小肠。胆固醇合成酶系主要存在于
胞质及光面内质网膜上。乙酰 CoA是合成胆固醇的原料。2.胆固醇合成分三个阶段:
①甲基二羟戊酸的生成;
②鲨烯的合成;
③胆固醇的合成。
3.体内胆固醇的主要去路:
(1)转变为胆汁酸,是胆固醇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
(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
(3)转化为 7-脱氢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变为维生素 D3。【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胆固醇不能转化为
A.胆汁酸
B.肾上腺皮质激素
C.性激素
D.胆色素
E.维生素 D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胆固醇的代谢。
A 选项正确:胆固醇的母核——环戊烷多氢菲在体内不能被降解,所以胆固醇不能像糖、脂肪那样在体内被彻底分解,在肝被转化成胆汁酸是胆固醇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
B、C 选项正确:胆固醇是肾上腺皮质、睾丸、卵巢等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原料。肾上腺皮质细胞储存大量胆固醇酯,含量可达 2%~5%,90%来自血液,10%自身合成。肾上腺皮 质球状带、束状带及网状带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分别合成醛固酮、皮质醇及雄激素。睾丸间质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睾酮,卵泡内膜细胞及黄体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雌二醇及孕酮。
D 选项错误:胆固醇不能转化为胆色素,胆色素是体内铁卟啉类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绿素、胆红素、胆素原和胆素。
E 选项正确:胆固醇可在皮肤被氧化为 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变为维生素 D3。故此题选 D。
考点五:酶促反应的特点
1.具有极高的效率: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应高 108~1020 倍,比一般催化剂高107~1013 倍。
2.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与一般催化剂不同,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较严格的选择性。
3.具有可调节性: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有些酶的合成受物质的诱导或阻遏,从而改变细胞内的酶量,这体现了酶促反应的哪一特点
A.酶对底物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B.酶对底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C.酶的活性与酶量具有可调节性D.酶具有不稳定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酶促反应的特点。
C 选项正确:酶的可调节性是指体内许多酶的酶活性和酶的含量受体内代谢物或激素的 调节。有些酶的合成受物质的诱导或阻遏,从而改变细胞内的酶量。机体通过对酶的活性与酶量的调节使得体内代谢过程受到精确调控, 以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A、B、D 选项错误:酶对底物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应高108~1020 倍,比一般催化剂高107~1013 倍;酶对底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与一般催化剂不同,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较严格的选择性;酶具有不稳定性,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
质。在某些理化因素(如高温、强酸、强碱等)的作用下,酶会发生变性而失去催化活性。
故此题选 C。
考点六: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
1.核苷酸的结构
碱基是构成核苷酸的基本组分之一。碱基是含氮的杂环化合物,可分为嘌呤和嘧啶两类。常见的嘌呤包括腺嘌呤(A)和鸟嘌呤(G),常见的嘧啶包括尿嘧啶(U)、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构成 DNA的碱基有 A、G、C 和 T;而构成 RNA的碱基有 A、G、C 和 U。
2.核酸的一级结构
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构成核酸的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从 5′末端到 3′末端的排列顺序,也就是核苷酸序列。由于核苷酸之间的差异在于碱基的不同,因此核酸的一级结构也就是它的碱基序列。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为 3′,5′-磷酸二酯键。
【真题重现 2023-判断题】DNA是多个核糖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线性大分子,其一级结构为双螺旋结构。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 DNA的结构。
DNA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 3´-5´-磷酸二酯键聚合形成的线性大分子,其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
故此题错误。
(五)组织学与胚胎学
考点一:肝
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长约 2mm,宽约1mm,成人肝有 50 万~100万个肝小叶。有的动物(如猪)肝小叶因周围结缔组织较多而分界明显,人的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很少,相邻肝小叶常连成一片,分界不清。肝小叶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周围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索和肝血窦。
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称肝板。相邻肝板吻合连接,形成迷路样结构,其切面呈索状,故也称肝索。在肝小叶周边的肝板,其肝细胞较小,嗜酸性较强,称界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血窦经肝板上的孔互相通连。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的胆小管。这样,肝板、肝血窦和胆小管在肝小叶内形成各自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复杂网络。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肝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A.肝细胞索B.肝小叶
C.肝小管 D.肝窦
E.枯否细胞【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肝脏的基本结构。
A 选项错误:相邻肝板吻合连接,形成迷路样结构,其切面呈索状,故也称肝索。B 选项正确: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
C 选项错误:胆小管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D 选项错误: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
E 选项错误:肝血窦内有定居的肝巨噬细胞,又称枯否细胞,其形态不规则胞质酸性。故此题选 B。
考点二:骨组织的细胞
骨组织的细胞包括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其中,仅骨细胞位于骨组织内
部,其余三种则分布在表面。
1.骨祖细胞:是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共同的干细胞,位于软骨膜和骨膜内层,分化方向取决于所处部位和所受刺激的性质。
2.成骨细胞:分布在骨组织表面,常单层排列,矮柱状或不规则形。分泌活动旺盛时胞质嗜碱性增强,电镜下可见大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分泌产物为骨基质的有机成分,即类骨质。
3.骨细胞:是位于骨组织内部有多个细长突起的细胞,比较均匀地分散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由成骨细胞转变而成。
4.破骨细胞:是一种可游走地多核巨细胞,一般认为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具有强大的溶骨能力。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下列骨组织的细胞中,()分布于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
巨细胞, 由多个血液单核细胞融合而成
A.成骨细胞B.破骨细胞C.骨细胞
D.骨祖细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骨组织的细胞。
A 选项错误:成骨细胞分布在骨组织表面,常单层排列,矮柱状或不规则形,主要产生类骨质,还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促进骨组织钙化。
B 选项正确:破骨细胞散在分布于骨组织表面,形态不规则,是一种可游走的多核巨细胞,一般认为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具有强大的溶骨能力。
C、D 选项错误:骨祖细胞和骨细胞均位于骨组织内部。故此题选 B。
考点三:骨髓
骨髓位于骨髓腔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的主要结构成分是造血组织,黄骨髓主要
为脂肪组织,通常所说的骨髓指红骨髓。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约从 5 岁开 始,长骨干的骨髓腔内出现脂肪组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成为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约各占一半;红骨髓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骨骺端的松质骨中。黄骨髓内尚保留少量幼稚血细胞,故有造血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可转变为红骨髓,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下列关于骨的构造的说法,错误的是
A.骨密质结构致密,分布于骨的表面
B.骨膜内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管C.红骨髓主要分布于成人长骨骨干内
D.干骺端动脉和骺动脉均发自邻近动脉,从骺软骨附近穿入骨质【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骨的构造。
A、B 选项正确:骨密质结构致密,抗压抗扭曲性强,分布于骨的表面。骨膜被覆于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
C 选项错误:5 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称黄骨髓。椎骨、髂骨、肋骨、胸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等长骨的骺内终生存在红骨髓。
D 选项正确:干骺端动脉和骺动脉均发自临近动脉,从骺软骨附近穿入骨质。
故此题选 C。
考点四:生精小管
成人的生精小管由生精上皮构成。生精上皮由支持细胞和生精细胞组成。上皮基膜外侧有胶原纤维和梭形的肌样细胞。肌样细胞收缩有助于精子排出。
自生精上皮基底部至腔面,依次有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称精子发生。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不再进行分裂只有形态变化的生精细胞是
A.精原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精子细胞
D.次级精母细胞【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精子的产生过程。A、B、D 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 选项正确:精子细胞中染色体具有 23 条,其中 22 条为常染色体,1 条为性染色体。精子
细胞是不再进行分裂只有形态变化的生精细胞。 故此题选 C。
考点五:皮肤的附属器
1.毛:人体皮肤除手掌、足底等处外,均有毛分布。尽管不同部位毛的粗细、长短和颜色有
差别,但基本结构相同。毛分为毛干、毛根和毛球三部分。
2.皮脂腺:除手掌、足底和足侧部外,其余部位皮肤均有皮脂腺。在有毛的皮肤,它们位于毛囊与立毛肌之间,在无毛的皮肤,则位于真皮浅层。皮脂腺为泡状腺。
3.汗腺:又称外泌汗腺,遍布于全身皮肤内,于手掌和足底尤多。汗腺为单曲管状腺,分泌部盘曲成团,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中。
4.指(趾)甲:由甲体及其周围和下方的几部分组织组成。甲体由多层连接牢固的角质细胞构成;甲体的近端埋在皮肤内,称甲根;甲体下面的复层扁平上皮和真皮为甲床;甲体周缘的皮肤为甲襞; 甲体与甲襞之间的沟为甲沟。
【真题重现 2021-多选题】皮肤的附属结构包括
A.毛发
B.指甲
C.味蕾
D.皮脂腺
【答案】ABD
【解析】皮肤附属器是胚胎发生中由表皮衍生而来,包括毛、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等。皮肤附属器对维持正常的皮肤功能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