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医学基础小科目 1
医学人文
(一)医学伦理学
考点一: 医患关系伦理
1.医患关系的含义:是指医者与病人在医疗、卫生、保健、康复的医学实践中所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的总称。
2.医患关系的性质:从法律上说,医患关系是一种具有医疗契约性关系;从伦理上说,医患关系是一种信托关系。
3.医患关系的基本特点:明确的目的性和目的的高度一致性。利益满足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性。尊严权利上的平等性和医学知识上的不对称性。医患冲突或纠纷的不可避免性。
4.医生的道德权利:维护病人身心健康、诊断治疗的决定权、必要的医疗干涉权、人体实验权、追求正当利益。
5.医生的道德义务:保护病人生命、尊重病人权益、兼顾病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宣传、普及医学科学和卫生保健知识,承担医疗咨询义务。
6.病人的道德权利:医疗保健权、知情同意权、自主权、隐私权、医疗监督权、费用告知权、损失补偿赔偿权、医疗资料获取权。
7.病人的道德义务:提供病情与有关信息、在医生的指导下与医生积极配合、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支持医学生的实习和医学研究、尊重医务人员及其劳动。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下列描述中,不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是
A.加强医患之间沟通和交流
B.对患者开展个性化医疗服务
C.医方认为患方“求医”而表现出“家长作风”
D.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尊严【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医患关系。
A、B、D 选项正确,C 选项错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应做到:(1)强化医患沟通与交流; (2)维护医患双方的权利,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3)履行医患各自的义务,双方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做到尊医爱患,医务人员要克服长期形成的患者寻求其帮助是“求医”的观念及由此产生的权威心理或家长作风;(4)增进医患双方的道德自律意识,互相平等,互相尊重和理解;(5)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故此题选 C。
考点二: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不伤害原则:是指在诊治、护理过程中不使患者的心身等受到损害;不伤害原则不是
绝对的。
2.有利原则:指医务人员的诊治、护理行为对患者确有助益。
3.尊重原则:指对患者的人格尊严及其自主性的尊重。尊重原则要求医务人员平等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患者知情同意和选择的权利。
4.公正原则:公正原则要求医务人员公正地分配卫生资源,态度上能够公正地对待患者,在医患纠纷、医护差错事故的处理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医生有义务为病人保守秘密,以免泄露信息给病人带来伤害。同时,医生也有义务为病人实施检查治疗时保护病人的身体不被他人随意观察。这体现了医学伦理基本原则中的
A.利己原则
B.尊重原则
C.公正原则
D.公益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医学伦理原则。医学伦理原则包括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公正原则。
B 选项正确:尊重原则的内容:尊重患者的生命、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尊重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尊重患者的隐私: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个人的私密性信息不
被泄露,二是身体不被随意观察。
C 选项错误:公正原则要求医务人员合理分配和实现人们的医疗和健康利益。
D 选项错误:表述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 B。
考点三: 医学伦理学的应用原则
临床诊疗的医学道德原则包括: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把病人作为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2.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是指在选择诊疗方案时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效果的决策。3.知情同意原则:医务人员选择和确定的诊疗方案要经患者知情同意。
4.协同一致原则:协同一致的原则是指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之间、专业相互之间和科室相互之间的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和团结一致,共同为病人的康复而努力。
【真题重现 2023-判断题】我国医师法规定,医师进行试验性临床医疗,应需医院批准,但不需征求病人本人或家属同意。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知情同意原则。
我国医师法规定,医师进行试验性临床医疗,必须取得病人本人或家属的同意方可实施。
故此题错误。
考点四: 医患关系的模式
主动-被动型 | 指导-合作型 | 共同参与型 | |
概况 | 具有悠久历史的医患关系模式 | 构成现代医患关系的基础模式 | 现代医患关系的一种发展模式 |
医生 | 医生是主动的,掌握诊疗技术,接受患者的请求,给患者治疗。医生具有权威性, 居主导地位 | 医生注意调动患者的主动 性,但在诊疗过程中,医 生仍具有权威性,仍处于 主导地位 | 在医疗过程中,医患是一种合作关系,与患者共同商讨治疗措施,发挥医患双方的积极性 |
患者 | 患者是被动的,不能发挥积 极主动作用,不能发表自己 的看法,不能对医生进行有 效监督 | 患者有一定的主动性,但 以主动配合、执行医生的 意志为前提,不能对医生 提出异议和反对 | 在医疗过程中不是处于被动 地位,而是与医生共同合作, 主动参与诊治活动 |
适用性 | 休克、昏迷、神经病 难以表达主观意见的患者 | 病情较轻的患者如阑尾炎术后 | 大多数慢性病的治疗一般的心理治疗 |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对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背景或长期的慢性病患者,应采取的医患关系模式的是
A.契约模式
B.共同参与模式C.主动-被动模式D.指导-合作模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医患关系的模式。
A 选项错误:从法律上说,医患关系是一种具有医疗契约性关系;从伦理上说,医患关系是一种信托关系。
B 选项正确:共同参与模式是一种合作关系,与患者共同商讨治疗措施,发挥医患双方的积极性,适用于大多数慢性病的治疗和一般的心理治疗。
C 选项错误:主动-被动模式指医生是主动的,掌握诊疗技术,接受患者的请求,给患者治疗。医生具有权威性,居主导地位,适用于休克、昏迷、神经病等难以表达主观意见的患者。
D 选项错误:指导-合作模式指医生注意调动患者的主动性,但在诊疗过程中,医生仍
具有权威性,仍处于主导地位,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
故此题选 B。
考点五: 医学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医务人员进行医学道德修养必须坚持实践。一方面要在医学发展和临床实践中进行医学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在有关医学道德实践中进行医学道德修养。例如发现、分析、探讨和解决医学伦理问题甚至难题,开展医学道德评价,践行医学道德,接受医学道德教育等。坚持实践是医学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医学道德修养方法包括: 内省法、学习法和慎独。
【真题重现 2023-判断题】医学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理论学习。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医学道德修养。
医疗实践是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也是医德修养最重要、最根本的方法。故此题错误。
(二)卫生法规
考点一: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的分类: 国家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适用范围:对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下列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的是
A.霍乱
B.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C.艾滋病
D.流行性腮腺炎【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传染病防治法。A 选项错误: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
B、D 选项错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和流行性腮腺炎属于丙类传染病。C 选项正确:艾滋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故此题选 C。
考点二: 医疗事故的分级和依据
1.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甲)、重度残疾的(植物人)
2.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3.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4.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记忆: 1 死 2中残 3 轻 4 有伤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其中三级医疗事故是
A.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B.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C.临床判定自主呼吸功能完全丧失,不能恢复,靠呼吸机维持D.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不能自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医疗事故的分级。
A 选项正确,B、C、D 选项错误: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故此题选 A。
考点三: 医疗事故的定义
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包括以下含义:
(1)医疗事故是在医疗活动中发生的。既然是医疗事故,就必然与医疗活动有关。医疗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诊疗护理。没有诊疗护理内容和形式的事故,不能称为医疗事故。
(2)医疗事故是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过失行为造成的。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目的就是把医疗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将不良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在遵守各项制度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良后果,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承担任何责任,实行责任豁免。反之,要承担相应的医疗事故责任。
(3)医疗事故的责任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医疗活动的主体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凡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而开展医疗活动的,都是非法行医。非法行医造成患者身体健康损害的,不属于医疗事故。由于患者自己的过错造成不良后果,也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
(4)医疗事故给患者造成了人身损害。在医疗活动中, 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后果。为保护患者利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行为造成的患者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定为医疗事故,并对造成医疗事故的责任人规定了明确的处罚。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构成医疗事故的要件之一是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失
D.意外事件
E.紧急避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医疗事故的要件。
A、B、D、E 选项错误:说法与题意不符。
C 选项正确: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采取治疗措施不当导致病员智力、身体不同程度损害或漏诊延误时机造成损害的事故。确定是否为医疗事故目前需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才能认定。构成医疗事故的要件之一是由失误导致的医疗事故的发生。
故此题选 C。
考点四: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
(1)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①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
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1 年的;②取得执业
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 2年;
(2)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 1 年的,可以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3)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委托的中医药专业组织或者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
【真题重现 2023-判断题】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医疗机构中从事传统医学医疗工作满 5 年,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医疗机构中从事传统医学医疗工
作满 5 年,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故此题正确。
考点五:处方的开具
1.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2.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 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 3 天。
3.处方一般不得超过 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 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
A.1天B.2天C.3天D.4天E.5 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处方的有效期。A、B、D、E 选项错误:表述有误。
C 选项正确: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 3 天。
故此题选 C。
(三)医学心理学
考点一:心理应激的定义及应激源的分类
1.心理应激的定义
(1)应激:应激的概念最初由加拿大心理学家塞里于1936 年首次提出,认为应激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2)应激源:应激源是指引起应激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通常是指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刺激物。
(3)心理应激:心理应激由拉扎卢斯于1968 年提出,是指个体在“察觉”到环境刺激构成威胁或挑战,必须作出适应或应对时作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的适应性反应过程。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2.应激源的分类
(1)社会性应激源:生活事件、 日常困扰、重大变故、文化冲突等。
(2)职业性应激源:与工作有关的应激源,常常由于人与工作岗位的要求不适应而造成。当然,不良的作业环境、人际关系障碍、组织的激励机制、组织结构也是重要的应激源。
(3)环境性应激源:各种特殊环境、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4)心理应激源:如挫折与心理冲突等。
【真题重现 2021-单选题】个体面临或觉察到了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被称为
A.心理应激
B.心理投射
C.心理应对
D.心理耐受
【答案】A
【解析】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定义为: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考点二:心身疾病的定义
心身疾病的定义:心身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
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性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①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内科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阵发性心动过速、消化性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过敏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失调症、甲亢、副甲状腺功能亢进、副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糖尿病、阿迪森病等。
外科心身疾病——全身性肌肉痛、书写痉挛、外伤性神经症、阳痿、类风湿关节炎。
妇科心身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
儿科心身疾病——心因性发热、站立性调节障碍、继发性脐绞痛、异食癖。眼科心身疾病——原发性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
口腔科心身疾病——复发性慢性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特发性舌痛征。耳鼻喉科心身疾病——梅尼埃综合征、咽喉部异物感、耳鸣、晕车、口吃。
皮肤科心身疾病——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圆形脱发、多汗症、慢性荨麻疹、牛皮癣、湿疹、白癜风。
其他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癌症、肥胖症等。
②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真题重现 2022-单选题】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性器质性疾病。下列不属于心身疾病的是
A.慢性胃炎
B.原发性高血压C.紧张性头痛
D.腹股沟斜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心身疾病。
A、B、C 选项正确:心身疾病分类:(1)心血管系统:冠心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雷诺病等;(2)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等;(3)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等;(4)内分泌系统: 甲亢、糖尿病、艾迪生病等;(5)泌尿生殖系统:夜尿症、神经性尿频、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减退、早泄、痛经、月经紊乱、经前 期紧张症、功能失常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等;(6)肌肉骨骼系统: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疼痛等;(7)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等;(8)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9)外科:器官移植综合征、整形术后综合征;(10)遗尿、口吃、原发性青光眼、 梅尼埃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D 选项错误:腹股沟斜疝属于外科疾病,与先天性发育不良或者外界物理因素相关,与心理无关。
故此题选 D。
考点三:认知过程
(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个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其特征包括:
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感受性的高低可用感觉阈限大小来衡量。感觉阈限就是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②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如由明亮的地方突然进入暗室,起初什么也看不见,等一会儿就看清了,这就是视觉器官的感受性增强。
③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称为感觉后像。
④感受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⑤联觉:是指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2)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人们通过感觉可以认识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属性,而通过知觉能够把由各种感觉通道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以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的特征包括:
①相对性:同样颜色、款式的衣裙,穿在高、矮、胖、瘦各种不同人的身上,给人的知觉体验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是知觉的相对性。
②整体性:知觉系统具有把感觉到的个别特征、个别属性整合为整体的功能,称为整体
性。
③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过程。
④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保持不变【真题重现 2021-多选题】知觉的特性包括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答案】BCD
【解析】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相对性、理解性、恒常性。
考点四:患者角色转化
患者角色转化:患者角色转化是指个体承担并进入一个新角色的过程。当个体被诊断患有某种疾病时,原来已有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以及社会对他的期望和责任都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失去原来的社会心理平衡,达到新的社会心理平衡的适应过程。通常患者角色转化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角色行为适应:患者基本上已与患者角色的“指定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相符合。表现为比较冷静、客观地面对现实。“既来之,则安之”,关注自身的疾病,遵行医嘱,主动采 取必要的措施减轻疾病。患者角色适应的结果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②角色行为缺如:表现为病人未能进入患者角色,不承认自己是病人,或否则病情的严重程度。虽然医生已做出疾病的诊断,但患者尚未意识到自己患病或不愿承认自己是病人。这类人常因疾病会影响学习、工作、婚姻、事业等,而不愿承担患者角色。这种行为的后果往往是疾病因治疗延误而加重。
③角色行为冲突:同一个体承担着多个社会角色,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而使患者焦虑不安、烦恼、甚至痛苦等。当某种社会角色的重要性、紧迫性凸显时,患者就容易发生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有时较为激烈,使患者角色发生反复。
④角色行为强化:角色强化多发生在由患者角色向常态角色转化时。由于适应了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对疾病的习惯心理,即按时打针、吃药、按医嘱办事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虽然躯体疾病已康复,但患者的依赖性加强、自信心减弱,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慌不安,不愿重返原来的生活环境, 即“小病大养”。
⑤角色行为减退:已进入角色的患者,由于强烈的感情需要,或因环境、家庭、工作等因素,或由于正常社会角色的责任、义务的吸引,可使患者角色行为减退。此时,患者不顾病情而从事力所不及的活动,承担正常角色的社会行为,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
⑥角色行为异常:患者无法承受患病或患不治之症的挫折和压力,表现出悲观、绝望、冷漠,对周围环境无动于衷,这种异常行为如不能及时发现与有效疏导,不仅对病情十分不 利,而且还可能发生意外事件。
【真题重现 2021-判断题】进入病人角色后,表现出对疾病状态的过分认同,病人角色行为固着,甚至对疾病痊愈后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感到惶恐不安,称为病人角色冲突。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随着躯体的康复,病人角色行为也应转化为正常的社会角色行为。如果这种转化发生阻碍,个体安于病人角色的现状,对疾病状态的过分认同,角色的行为与其疾病症状程度不吻合,对自我过度表示怀疑和忧虑,甚至对疾病痊愈后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感到惶恐不安,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退缩和依赖性,这就是病人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冲突是指患者
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原有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引起行为矛盾。
考点五:记忆与遗忘
1.记忆
①概念: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②基本环节: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a.识记:是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即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b.保持: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是把输入的信息牢固地储存在脑子里的过程。
c.再认和再现:是记忆的两种表现形式:再认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
再现是人们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③分类:按记忆信息加工方式或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指个体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的记忆。信息存贮的时间极短,为 0.25~2 秒。
b.短时记忆:又称初级记忆,是指感觉记忆中经过注意能保持1 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记忆的广度是 7±2 个创克(chunk)。
c.长时记忆:又称二级记忆,是指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一般来源于短时记忆的加工和重复。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大,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保持时间长,从 1 分钟以上到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难忘。
2.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 H)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的遗忘曲线表明:
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最快发生在识记后的第1 天,以识记后的第1 小时最显著;
②遗忘的数量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③1 天以后,虽然时间间隔很长,但所剩的记忆内容基本上不再明显减少而趋于平稳。【真题重现 2020-单选题】对于遗忘规律,下列推述正确的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加速减少
D.匀速减少
【答案】A
【解析】遗忘规律:(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抽象的材料遗忘快于形象的材料;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快于有意义的材料;言语材料遗忘快于形象材料;熟练的技能遗忘最慢。记忆材料长度越长,就越容易遗忘。(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容易保持,不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没有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能引起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遗忘。(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但从经济高效的角度来看,超额学习百分之五十最佳;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的反复阅读记忆保持的效果好。
考点六:心理治疗的原则
心理治疗的原则:
①信赖性原则:是指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以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通
情与患者建立彼此接纳、相互信任的工作联盟,以确保心理治疗的顺利进行。
②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有整体观念。
③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患者的问题,不仅在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上,而且在问题的解决和效果的预测上都要有发展的观念。
④个性化原则:是指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既要注意患者与同类问题的人的共同表现和一般规律,又不能忽视每个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不能千篇一律地处理问题。
⑤中立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治疗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保持中立的态度和立场。
⑥保密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治疗者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隐私。
⑦回避性原则:心理治疗中往往要涉及个人隐私,交谈十分深入,同时要保持中立,这些在亲友和熟人中都难以做到。因此,一般情况下要回避亲友和熟人进行心理治疗。
⑧尊重原则:治疗者应尊重患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患者,尊重其隐私权、自我决定权等权利,不得因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性取向、宗教和政治信仰、文化、身体状况、社 会经济状况等因素而歧视患者。
⑨接纳原则:对于患者本人和所叙述的内容,治疗者应设身处地地理解和接受。这是良好治疗关系形成的基础,也是治疗者必备的能力。
⑩灵活原则:患者的心理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心身变化过程,不放过任何一点新的线索,随时准备根据新的需要变更治疗程序。
⑪综合原则:人类疾病是各种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在决定某一疾病采取某一治疗方法的同时,要综合考虑利用其他各种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或行为治疗时,不应排除一定的药物治疗。
【真题重现 2023-单选题】刘某,女,22岁,近期因恋爱失败出现严重的情绪低落和失眠。其表哥是心理治疗师,但刘某母亲带刘某前去要求表哥进行心理治疗时,被其表哥拒绝。其表哥拒绝提供心理治疗所依据的原则是
A.保密原则
B.回避原则
C.中立原则
D.灵活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A 选项错误:保密原则为不泄露患者的隐私。
B 选项正确:心理治疗中往往要涉及个人的隐私,交谈是十分深入的。因此应避免在亲友之间作此治疗,亲人、朋友均应在治疗过程中回避。
C 选项错误:中立原则是指治疗者在治疗中涉及的各类事件不把个人的观点强加于患者。 D 选项错误:灵活原则指治疗者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措施。
故此题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