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结构之手段-目的类削弱
论证试题作为逻辑判断中的重难点模块,在河南省所参加的联考之中,题量占5-6道。在论证中试题中,经常涉及不同类型的论证结构,这其中手段-目的类便是常考的一种题型,笔者近期的一线教学发现仍有不少备考的小伙伴无法识别、更无法选择。
接下来笔者考题的列举、解析,来讲解一下这种论证结构的常考题型,并着重说明较常考的削弱类的强弱力度比较。
先来说明一下,计划-目的类论证题,题干往往计划采取某个方法(措施、建议),以达到某种效果(解决某个问题)。题干的识别特征也比较明显,凡是题干中涉及“手段”、“办法”、“措施”、“计划”等关键词,可以定位题干属于方法-目的类模型。
下面来看两道相关考题:
例1:某店铺晚上总是因客人多而忙得不可开交,而白天顾客却很少。为了在不增加店铺晚间劳动负荷的同时营业额,该店经理提出,可以发行只有白天才能到店使用的低折扣优惠券,这能吸引那些平时没有意愿到店消费的顾客在白天来店铺消费。
以下选项如果为真,较能削弱该店经理建议可行性的是:
A.发行优惠券后店里的许多常客将选择白天而非晚上到店消费
B.低折扣可能使白天客人剧增,导致白天店里也忙得不可开交
C.很难将优惠券有针对性地发放到从未到店消费的新客户手中
D.对于潜在客户来说,夜间到店消费才更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
本题讨论的是“为缓解晚间劳动负荷,该店铺打算发行只有白天到店使用的折扣优惠券,从而吸引潜在顾客白天到店消费”。A项讨论的是“许多常客将选择白天到店消费”,与题干所讨论的“潜在顾客”这一主体范围不一致,论题无关,排除;B选项讨论的是“低折扣导致白天店里忙的不可开交”,属于典型的加强项,排除;C项“很难将优惠券有针对性地发放到从未到店消费的新客户手中”,说明手段不太可行,很难有针对性地发放到潜在客户手中,有削弱作用;D则说明,夜间到店消费才更符合潜在客户的生活习惯,也就意味着即使优惠券发放到他们手中,也无法达成较后的目的。这两个选项,很多备考的考生容易误选C选项,而根据上文所说的“方法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可行”这一比较,很显然D选项削弱力度更大。
例2: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大中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与居民建筑物应至少保持1000米的安全红线,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多原先地处偏远的危化品生产企业逐渐被居民区包围,一旦发生事故,会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防范危化品生产企业带给附近居民的风险,有建议在城市郊区设立化工园区,集中安置原本分散在城市各地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并严格遵守1000米安全红线规定。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较能质疑上述的建议?
A.危化品在销售废弃等环节无法远离居民区,这些环节也有可能发生事故
B.新建化工园区设备先进,管理严格,入驻企业的前期运营成本将大幅
C.化工企业集中安置容易引发连锁事故,可能威胁到数千米之外的居民安全
D.许多危化品生产企业考虑到运输和销售的便利性,并不愿意搬迁到郊区来
本题谈论的是“为防范危化品生产企业带给附近居民的风险,有建议在城市郊区设立化工园区,集中安置原本分散在城市各地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并严格遵守1000米安全红线规定”。A项讨论的是销售废弃等环节无法远离居民区,与题干所讨论的“集中安置原本分散在城市各地的危化品生产企业”论题无关,该项属于无关项,排除;B项说明“新建化工园区设备先进,入驻企业的前期运营成本将大幅”该项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则强调“化工企业集中安置容易引发连锁事故,可能威胁到数千米之外的居民安全”,也就意味着不仅方法达不成目的,甚至还适得其反,更容易引发连锁事故,威胁范围更大,削弱作用很强;D项“许多危化品生产企业并不愿意搬迁到郊区来”,只是强调这些企业“主观上不愿意搬迁”,属于“方法不可行中的主观不可行”,与C项相比削弱力度要小的多。因此较能质疑上述建议的是D选项。
下表是方法-目的类模型的加强、削弱常考知识点:
这其中考试往往以削弱的考查方式居多,如果需要比较削弱力度的强弱时,建议方法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可行,方法不可行中,客观>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