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通过对书中以及ppt课件中的插图、图片的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对基因工程原理及应用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大致过程。
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提问:你知道为什么能把人的基因“嫁接”到细菌上吗?你能推测出,这种基因的“嫁接”是怎么实现的吗?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与你的生活关系密切的例子吗?通过设疑,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基因工程的概念
学生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的概念。
2.类比学习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剪刀、针线、运载体
教师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工程的大致步骤和所需要的工具:剪刀、针线、运载体等。教师指导,得出所用工具为基因剪刀、基因针线、基因的运载体。
3.以EcoR I为例,构建重组DNA分子模型,体会基因的剪切、拼接、缝合的道理。
教师交代清楚EcoR I是限制性内切酶,能在特定位置上切割DNA分子的酶并且在DNA分子内部“下剪刀”,专门识别DNA分子中含有的“GAATTC”这样的序列,剪切G和A之间的链接。
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的DNA片断其末端可以用连接酶来缝合。这样“剪切拼接”就可以形成重组的DNA分子。
将学生分成4个人一组,发给所需材料,提出问题:
(1)在制作模型时用到的工具(剪刀和不干胶)各代表什么?比较剪切后的DNA片断的末端切片,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呢?
(2)回顾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每一步的操作和所用到的工具以及形成的“产品”,你对重组DNA的操作有什么新的理解?
4.通过图片或课件展示DNA分子转入受体细胞的过程,了解运载体及其特点。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重组后的DNA分子还需要特殊的搬运工具运载到受体细胞(如大肠杆菌、动植物细胞)中。
教师用图片或课件动画展示质粒的结构及特点。学生观看图片或课件,了解质粒的特点及其运载体的功能。
(三)巩固提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或与教科书插图6-6类似的示意图,师生共同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大致过程。
设计活动:“我是解说员”。学生边操作基因工程动画边讲解步骤。
启发学生思考:想像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这一操作的精确性。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本节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基因工程应用的事例及其价值的资料;搜集有关基因工程技术安全性方面的报道、法规等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