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预计将在10月中下旬发布,届时华图教育将同步国家公务员局更新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报名时间、考试时间等相关考试信息,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2013-2021国考时间安排 | |||
年份 | 公告发布时间 | 报名时间 | 笔试时间 |
2022 | 2021年xx月xx日 | 2021年xx月xx日-xx月xx日 | 2021年11月27日 |
2021 | 2020年10月14日 | 2020年10月15日-10月24日 | 2020年11月29日 |
2020 | 2019年10月14日 | 2019年10月15日-10月24日 | 2019年11月24日 |
2019 | 2018年10月21日 | 2018年10月22日-10月31日 | 2018年12月2日 |
2018 | 2017年10月28日 | 2017年10月30日-11月8日 | 2017年12月10日 |
2017 | 2016年10月13日 | 2016年10月15日-10月24日 | 2016年11月27日 |
2016 | 2015年10月13日 | 2015年10月15日-10月24日 | 2015年11月28日 |
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汇总 | |||||
年份 | 公告发布时间 | 查看公告及职位表 | 报名时间 | 笔试时间 | |
2021年 | 2020年10月14日 | 2021国考公告|职位表 | 11月1日-11月7日 | 11月29日 | |
2020年 | 2019年10月14日 | 2020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15日-10月24日 | 11月24日 | |
2019年 | 2018年10月21日 | 2019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22日-10月31日 | 12月2日 | |
2018年 | 2017年10月28日 | 2018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30日-11月8日 | 12月10日 | |
2017年 | 2016年10月13日 | 2017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15日-10月24日 | 11月27日 | |
2016年 | 2015年10月13日 | 2016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15日-10月24日 | 11月29日 |
我是新手,怎么备考2022国考:
对考生来说,一定要做好时间规划,才能对考试做全面的复习。
1.基础学习——确立科目知识理论框架,扎实技巧方法
对于很多考生而言,公考的考试科目知识都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梳理基本的学科知识树,确立科目知识理论框架。
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可以选择基础理论书籍,比如侧重不同考情,梳理基础知识理论框架的各省公务员考试教材或《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也可以选择对知识理论细节挖掘更为深入的知识理论书籍,比如《模块宝典》《申论万能宝典》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忌只学理论,不做题目。正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任何技巧不经过练习都没有办法在考试中发挥作用。
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一个知识点,对应练习一组题。大家在选择题目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区分难易程度的分科目分技巧的题册。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针对性练习,扎实技巧方法的作用。
2.强化学习——巩固知识理论,查漏补缺知识方法技巧
建构了知识体系之后,要通过练习稍有难度的题目,检测学到的技巧方法掌握是否扎实。这个阶段,大家可以使用之前购买的题册,练习每个方法中对应的强化难度或中等难度的题目,根据练习自测情况找出自己掌握比较薄弱的技巧方法,重新学习巩固,这样就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3.题海学习——了解考情趋势,预演考试提高做题效率
查漏补缺之后,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就基本过关了。这时建议大家准备好所有参加考试的历年真题,从最近的真题做起,了解考情趋势。我们要通过套题练习分析考试趋势与该考试的特色考情,根据近几年考试的重点明确后期复习巩固的侧重点。另外,也要通过这些真题的练习习惯考试当时的场景、节奏,提高做题的效率。
4.冲刺复习—全真模拟考试,预测练习提前适应考试。
在距离考试一到两周的时候,应该开始完全按照考试的时间自己安排全真模考,用对应考试的预测试卷或密卷进行练习。一方面,这能起到预测作用,另一方面,这也能让我们提前找到考试的感觉,真正进入考场时,就不那么容易紧张。
另外,这里图图提到一个小技巧——当考试真题不好找时,我们可以从预测试卷或密卷入手,去研究考试的出题情况。因为这类试卷的仿真程度很高,对于指导我们备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近期要考试的军队文职,其中的专业科目考试试题在市面上非常难找,要做好准备,可以去找军队文职考前专业科目密押卷,了解科目的命题情况。
5.阶段模考—自测把握方向
阶段模考并不是最终阶段才要做的工作,而是每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应该去做的工作,经过阶段检测,我们才知道自己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如何,下一个阶段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如果觉得自己进行分析自测不够准确,可以选择购买测评,专业的批改和分析报告对于下一步备考指导意义更大。
以上备考五条,1-3阶段的时间要根据整体时间自行安排。总之,开始得越早,时间安排灵活度越高。
鉴于有小伙伴是第一次国考,今天,我们就来普及一下:
1、什么是国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 (简称“国考”),是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公务员局组织,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考试。
2、国考报名条件
满足以下条件即可以报考(以2021年国考为例)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4年10月至2002年10月期间出生),2021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9年10月以后出生);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3、国考基本流程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流程为:公告发布、网上报名(提交报考申请、查询资格审查结果、查询报名序号、报名确认及缴费)、打印准考证、笔试、查成绩、面试和专业科目考试(面试前公开调剂、面试公告、资格复审、专业科目考试与面试、成绩计算)、体检和考察、公示拟录用人员名单。
5、国考考试内容
国考有笔试和面试2个阶段,通过笔试者方可参加面试,笔面综合成绩排在前列且在政审、体检等环节都达到要求者即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
(1) 笔试
笔试包括公共科目与专业科目。公共科目为所有岗位必考科目,包括《行 政 职 业 能 力 测 验 》(简 称 行 测 )与《申 论 》两个科目。
(2)面试
国考基本采用结构化面试,税务系统近两年则采用无领导小组与结构化面试相结合的结构化小组面试形式。
—— 国家公务员备考 ——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做好价值观输出_成真正大国
无论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还是崇尚“兼爱非攻尚贤”的墨家文化,亦或者是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杰出的文化资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这些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正日渐衰微。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让位于洋节日、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被美剧和韩剧取而代之,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饮食被淹没在肯德基和麦当劳等快餐之中,外国人对于中国的文化了解的少之又少。这种局面,与我们日益崛起的大国形象已经严重脱节,因此亟需扩大文化价值观的输出,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夺目的光彩!
有人说:“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了当前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中国曾一度被称为“世界加工厂”,“中国制造”也曾经疯狂席卷全球。然而我们只是一味地“加工”,输出的只是产品而毫无中国的价值观念可言。因此,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诸如北京、故宫、长城、秀水街等这些片面的概念上,对于中国更精髓的文化所知甚少。而文化的输出是一国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成为世界大国乃至世界强国的根本。所以,只有以文化产品作为依托,输出中国的价值观,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才能让中国走向世界。
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价值观输出奠定基石。习近 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为文化价值观的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使其成为经济腾飞的不竭动力。同时也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让世界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在此基础上把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展示独具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唯有如此,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
打造经济硬实力,为价值观输出提供保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主流的价值体系及其所构建的价值观,对于其自身的发展壮大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衡量一国能否称其为一个大国的根本标准。而价值观的输出需要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二,为将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经济要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进一步奠定中国文化精神生长点,要输出文化价值观,努力实现中西文化平等对话。
毛泽 东同志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具有别样魅力的中华文明不仅仅是我们的,更是属于全世界的。输出文化价值观,“软”“硬”两手,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起为中国文化输出开辟出一条大道。当中华文化被世界各国认可和接受时,中国必将成为“真正的大国”。
来源文章:广东分院
点击查看>>>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