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在2021年11月27-28日笔试!详情如下:
发布了《2021年全年考试计划》,考试计划中就有2022年国考的安排。
重庆华图公务员考试网会为考生同步更新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报名时间、考试时间等相关信息,考生可持续关注,也可以收藏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专题页,及时了解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新动态!
2013-2021国考时间安排 | |||
年份 | 公告发布时间 | 报名时间 | 笔试时间 |
2022 | 2021年xx月xx日 | 2021年xx月xx日-xx月xx日 | 2021年11月27日 |
2021 | 2020年10月14日 | 2020年10月15日-10月24日 | 2020年11月29日 |
2020 | 2019年10月14日 | 2019年10月15日-10月24日 | 2019年11月24日 |
2019 | 2018年10月21日 | 2018年10月22日-10月31日 | 2018年12月2日 |
2018 | 2017年10月28日 | 2017年10月30日-11月8日 | 2017年12月10日 |
2017 | 2016年10月13日 | 2016年10月15日-10月24日 | 2016年11月27日 |
2016 | 2015年10月13日 | 2015年10月15日-10月24日 | 2015年11月28日 |
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汇总 | |||||
年份 | 公告发布时间 | 查看公告及职位表 | 报名时间 | 笔试时间 | |
2021年 | 2020年10月14日 | 2021国考公告|职位表 | 11月1日-11月7日 | 11月29日 | |
2020年 | 2019年10月14日 | 2020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15日-10月24日 | 11月24日 | |
2019年 | 2018年10月21日 | 2019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22日-10月31日 | 12月2日 | |
2018年 | 2017年10月28日 | 2018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30日-11月8日 | 12月10日 | |
2017年 | 2016年10月13日 | 2017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15日-10月24日 | 11月27日 | |
2016年 | 2015年10月13日 | 2016国考公告|职位表 | 10月15日-10月24日 | 11月29日 |
我是新手,怎么备考2022国考:
对考生来说,一定要做好时间规划,才能对考试做全面的复习。
1.基础学习——确立科目知识理论框架,扎实技巧方法
对于很多考生而言,公考的考试科目知识都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梳理基本的学科知识树,确立科目知识理论框架。
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可以选择基础理论书籍,比如侧重不同考情,梳理基础知识理论框架的各省公务员考试教材或《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也可以选择对知识理论细节挖掘更为深入的知识理论书籍,比如《模块宝典》《申论万能宝典》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忌只学理论,不做题目。正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任何技巧不经过练习都没有办法在考试中发挥作用。
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一个知识点,对应练习一组题。大家在选择题目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区分难易程度的分科目分技巧的题册。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针对性练习,扎实技巧方法的作用。
2.强化学习——巩固知识理论,查漏补缺知识方法技巧
建构了知识体系之后,要通过练习稍有难度的题目,检测学到的技巧方法掌握是否扎实。这个阶段,大家可以使用之前购买的题册,练习每个方法中对应的强化难度或中等难度的题目,根据练习自测情况找出自己掌握比较薄弱的技巧方法,重新学习巩固,这样就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3.题海学习——了解考情趋势,预演考试提高做题效率
查漏补缺之后,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就基本过关了。这时建议大家准备好所有参加考试的历年真题,从最近的真题做起,了解考情趋势。我们要通过套题练习分析考试趋势与该考试的特色考情,根据近几年考试的重点明确后期复习巩固的侧重点。另外,也要通过这些真题的练习习惯考试当时的场景、节奏,提高做题的效率。
4.冲刺复习—全真模拟考试,预测练习提前适应考试。
在距离考试一到两周的时候,应该开始完全按照考试的时间自己安排全真模考,用对应考试的预测试卷或密卷进行练习。一方面,这能起到预测作用,另一方面,这也能让我们提前找到考试的感觉,真正进入考场时,就不那么容易紧张。
另外,这里图图提到一个小技巧——当考试真题不好找时,我们可以从预测试卷或密卷入手,去研究考试的出题情况。因为这类试卷的仿真程度很高,对于指导我们备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近期要考试的军队文职,其中的专业科目考试试题在市面上非常难找,要做好准备,可以去找军队文职考前专业科目密押卷,了解科目的命题情况。
5.阶段模考—自测把握方向
阶段模考并不是最终阶段才要做的工作,而是每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应该去做的工作,经过阶段检测,我们才知道自己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如何,下一个阶段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如果觉得自己进行分析自测不够准确,可以选择购买测评,专业的批改和分析报告对于下一步备考指导意义更大。
以上备考五条,1-3阶段的时间要根据整体时间自行安排。总之,开始得越早,时间安排灵活度越高。
鉴于有小伙伴是第一次国考,今天,我们就来普及一下:
1、什么是国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 (简称“国考”),是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公务员局组织,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考试。
2、国考报名条件
满足以下条件即可以报考(以2021年国考为例)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4年10月至2002年10月期间出生),2021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9年10月以后出生);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3、国考基本流程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流程为:公告发布、网上报名(提交报考申请、查询资格审查结果、查询报名序号、报名确认及缴费)、打印准考证、笔试、查成绩、面试和专业科目考试(面试前公开调剂、面试公告、资格复审、专业科目考试与面试、成绩计算)、体检和考察、公示拟录用人员名单。
5、国考考试内容
国考有笔试和面试2个阶段,通过笔试者方可参加面试,笔面综合成绩排在前列且在政审、体检等环节都达到要求者即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
(1) 笔试
笔试包括公共科目与专业科目。公共科目为所有岗位必考科目,包括《行 政 职 业 能 力 测 验 》(简 称 行 测 )与《申 论 》两个科目。
(2)面试
国考基本采用结构化面试,税务系统近两年则采用无领导小组与结构化面试相结合的结构化小组面试形式。
—— 国家公务员面试备考 ——
2022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文史考点:唐五代词
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陈寅恪先生则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唐诗与宋词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相较来说,唐诗偏于古雅,而宋词则在雅俗之间,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词,最初被称为“曲”、“曲子”。唐、五代正是燕乐曲子歌辞萌芽的重要时期。
词,最初诞育于民间,洋溢着淳朴泥土的芬芳。随后,词由民间进入宫廷,文人染指。但由于过分雕琢,加之内容日渐狭窄,跳不出“艳科”一隅,往往变得空虚无聊。晚唐时出现的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派,就曾沾染到这种风气。到五代之时,南唐后主李煜因其国破家亡的悲戚遭遇,将词作为抒发情性的工具,词这一文学样式才重获生命力,并为两宋时词的全面繁荣导开先路。
1.李白
唐代燕乐大盛,已走入宫廷,并流行于民间。根据《教坊记》、《碧鸡漫志》等书籍记载,一些比较常见的曲调,如《菩萨蛮》、《念奴娇》等早在盛唐时期就已出现。然而当时文人多惯于写作句式整齐的诗歌,如曲子词这般句式长短不一的杂言歌辞,写起来还有些吃力,水平也并不高。直到大诗人李白的出现,他所创作的《菩萨蛮》、《忆秦娥》等一举将曲子词的创作提高到较为成熟的阶段。黄昇的《花庵词选》就收录了这两首词,并称许它们为“百代词曲之祖”。这首《忆秦娥》,情调悲切,应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起、两京沦陷后所作。诗人以一个长安女子的秋思,寄托繁华消散、不堪回首的感慨。
2.刘禹锡
中唐以后,“以曲拍为句”,按照谱子填词的文人越来越来,“调同词不同”的曲子词也有了长足发展。“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也是一位仕途坎坷的诗人。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接受民歌的启迪和熏陶。他先后写出了《竹枝》十一首、《杨柳枝》十三首、《忆江南》二首、《浪淘沙》九首等词作,并收录在《尊前集》中。《忆江南》应是刘禹锡词作中最符合词律要求的一首。它是刘禹锡晚年在病中与白居易的酬唱之作。情调怅惘,而词风婉丽,别有一种风致。
3.白居易
白居易同样深受民间词影响,写下了近三十首格调清新、富于民歌气息的小词,流传广泛。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忆江南》二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这两首词约写于公元838年,白居易居住在洛阳,他回忆当年出任杭州刺史时美好的生活片段。前一首写杭州的春色,后一首则写杭州的秋景,勾画出江南的旖旎风光。而这些与他晚年孤寂、单调的生活也恰恰形成了鲜明对比。
词到了晚唐,作者渐多,表现艺术上也有了提高,但内容反而愈加狭窄,多是描摹春怨秋恨、富贵享乐的生活和女子的缱绻风情,堕入“艳科”,而缺乏文人的风骨、情怀。
而其代表便是温庭筠及其影响下出现的“花间词”。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由顶峰走向衰落,继之而出现的是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颓败,文人志士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昔日恢弘壮丽、刚健自信的盛唐气象不再,文人们在忧患中一次次失望,在无奈中一次次麻木,他们开始寻求一种慰藉与熨帖,生活类、调侃类、消遣类作品应运而生,花间词的诞生正是这种社会形态的反映。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可以说,正是李煜的那些声声泪、字字血的性情之作,将词由应歌而作重新纳入到应情而作的轨道,两宋词的全面繁荣也便由此开启!
例题: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作学问的三个境界时,引用了古代三个词人的词句加以说明,其中第三个境界是( )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蝴恋花》)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蝴恋花》)
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D、又恐琼楼玉宇,高出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答案】C。解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1909年,33岁的王国维发表了《人间词话》,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熔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堪称绝世美文。王国维是近代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在文、史、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在20世纪中国学术界冠绝群伦。他的《人间词话》堪称绝世美文,而其所著的《宋元戏曲史》则被推为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并列的“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夜西风凋碧树”,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情景?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当时是旧学蜕变为新学的时代,是国门大开的中外学术碰撞的时代。然而也正如王国维指出的,当时中国是暮气沉沉的学术界!因此,他要独自去寻找学术发展的道路,这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整个民族的学术。王国维在寻找着道路,而且确实是“独上高楼”般地寻找,一个“独”字真实地成了王国维艰苦寻路的写照。他曾指出,当时学界尚未觉醒,昏沉麻木,毫无朝气;因此他必须独立观察思考,独辟蹊径,去创造伟业。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王国维执著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这样的地步,即是可以为真理而“牺牲其一生之福祉”。王国维是一个情商、智商十分高卓的大师。然而他又最懂得聪明人必须下苦功夫,才能在探寻真理的学术之路上走得更远更有成效。俞平伯写《人间词话序》中说:《人间词话》“虽只薄薄的三十页,而此中所蓄几全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固非是胸罗万卷者不能道”。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著地追求,经过千百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流入真理之长河中去,这是何等的欣慰!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佳人在冷落的灯火处。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故本题答案为C。
点击查看>>>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