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率先在全国试点推进“草长制”
【热点链接】
为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管理和修复,创新草地生态安全管理制度,履行属地责任,青海省率先在全国试点推进“草长制”。目前,“草长制”已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建立并开始试点,今年将在全省推行,并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草地资源保护管理发展模式和最严格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青海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青海省将在全省全面落实“草长制”,建立草原管护网格化和管护队伍组织化制度,把草场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利用等活动纳入管护体系,形成全区域覆盖,严格执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畜联动,遏制破坏草原生态的违法行为,维护和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政策理论】
1.背景
(1)青海省草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47%,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0.72%,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居全国第四位,是重要的草地畜牧业区之一。
(2)青海省制定《“夏秋季攻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着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计划,召开示范省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做好总书记致首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一周年座谈会筹备工作。完成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和设立工作。全面总结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和功能区划优化工作。继续做好《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完成《青海省绿水青山工程规划》。
扎实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基本建成可可西里盐湖引流疏导应急工程。加大秋季植树造林力度,完成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第一年200万亩造林任务。推进林草管理制度建设,修订完善“草长制”“林长制”管理体制。
2.问题
(1)处于率先和试点推进项目,可能出现规定不全,落实有难度的问题。
(2)可能出现宣传不到位,群众对新规接受慢,其他需求相冲突的问题。
3.原因
(1)保护草地对青海畜牧业发展十分重要。青海省草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47%,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0.72%,居全国第四位,是重要的草地畜牧业区之一,畜牧业发展关系到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关乎社会民生和经济稳定。
(2)客观因素:草地保护还关系到水土保持、林地保护、沙化控制等生态因素,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和整体,而草地破坏容易恢复难。
(3)为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管理和修复,创新草地生态安全管理制度,履行落实属地责任。为实现草畜平衡和草畜联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4)目前缺乏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制度,给治理带来了难度和压力,为遏制破坏草原生态的违法行为,也为了明确管理职权,落实责任主体。
4.意义
(1)保护了草地资源,形成了保护、管理、修复“三位一体”的草地资源管理体制,与“林长制”等相关制度互相补充,完善了生态资源管理体制。
(2)可以为草原生态管理落实责任主体和明确管理职责,可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草地资源保护管理发展模式和最严格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草原生态管理提供政策保障和执法依据。
(3)针对性地保护草地,体现了管理的科学性,补全在生态资源管理保护方面的空白,完善了管理机制,加强草原保护、管理和修复,创新草地生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了属地责任。保护了牧民发展畜牧业的资源优势,间接保护了民众生存的环境基础和利益。
(4)实践积累中的创新。在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没有盲目跟风出台有争议的政策规定,而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建立“草长制”,也为全国各地生态资源保护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5.措施
(1)因地制宜,充分调研当地情况,结合青海省草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47%,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0.72%,居全国第四位,是重要的草地畜牧业区之一的省情,创新推进“草长制”试点工作。
(2)科学部署,稳步推进。先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建立并开始试点,由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草长”,负责相应草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后续再全省全面推行。
(3)全面建立了州、县、乡、村、社五级“草长制”管理体系和部门协作机制,出台推行“草长制”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划分责任片区,落实责任人,构建责任明确、分工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草地生态保护发展机制,形成保护、管理、修复“三位一体”的草地资源管理体制。
(4)建立草原管护网格化和管护队伍组织化制度,把草场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利用等活动纳入管护体系,形成全区域覆盖,严格执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同时严厉打击破坏草原生态的违法行为。
(5)建立健全“草长制”的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分解明确了各级的考核指标,落实保护效果,总结改进试点经验后陆续在全省推行,建立各级反馈机制,畅通反馈渠道,定期总结工作经验和改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