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重庆公务员招录公告暂未发布
可参考2020重庆公务员招录公告
一、招考对象
(一)2020年12月31日前,取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学士及以上相应学位的人员;
(二)2020年12月31日前,取得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及以上学历且生源地为重庆市的2020年毕业生;
(三)2020年7月31日前,取得国民教育专科及以上学历且户籍在重庆市辖区内的人员。
二、报考条件
(一)报考者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 年龄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4年3月1日至2002年3月1日期间出生),2020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下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9年3月1日以后出生);
报考市公安局警令部、刑侦总队以外其他人民警察(含公安人民警察、司法人民警察)职位的,年龄为18周岁以上、30周岁以下(1989年3月1日至2002年3月1日期间出生),2020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报考法医、狱医、所医职位的,年龄放宽到35周岁以下。
3.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4.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5. 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6. 具备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7. 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二)其他要求
1. 招考职位要求有工作经历的,报考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工作经历计算时间截止到2020年7月31日。除本公告有明确规定的之外,招考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均需在2020年7月31日前取得。
2. 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不能报考。
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人员、被开除公职的人员、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人员,在各级公务员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用纪律行为的人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被辞退未满5年的,以及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考。
报考者不得报考录用后即构成公务员法第七十四条所列情形的职位,也不得报考与本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人员担任领导成员的用人单位的职位。
【题型】单选题
【试题ID】40052102
56、①2016年,全世界共有2.16亿人患有疟疾,其中44.5万人不幸死亡
②大约一周后,等到雌蚊再次进食的时候,疟原虫会随着它的唾液进入人类宿主体内,到达受害者的肝脏和血液,最终引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③疟原虫会在蚊子体内繁殖,然后进入雌蚊的唾液腺
④疟蚊属的某些物种会携带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
⑤雌蚊叮咬疟疾患者时(为它们肚子里的卵储备营养),可能会在这时染上这种寄生虫(雄蚊不咬人)
⑥在蚊子传播的所有疾病中,疟疾是最顽固、最致命的一种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⑥⑤④③②
B.⑥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⑥⑤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
【答案】B
【正确率】78%
【答题次数】6159次
【三级知识点】言语理解与表达-语句表达-语句排序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确定首句。对比①④⑤⑥四句话,文段应该先论述的是疟疾,继而引出疟原虫这个话题。①⑥话题是“疟疾”,④⑤话题是“疟原虫”,因此排除C项和D项。
第二步,寻找连接句子。④是引出话题“疟原虫”,因此内容一定是在②③⑤前面,故再排除A项。答案锁定B选项。
第三步,验证B选项,⑥引出疟疾,①是举例论证⑥,④引出话题“疟原虫”,⑤③②承接上文展开介绍,排序合理。
因此,选择B选项。
【来源】2019春季联考-言语大题库第56题、2019年0420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56题、2019年0420云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55题、2019年0420宁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56题、2019年0420海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53题、2019年0420广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33题、2019年0420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53题
【题型】单选题
【试题ID】40052103
57、①乡村的好家风越多,乡村文明才有厚德的土壤
②同时,好家风也能为更多人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③好家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让仁义忠孝、尊老爱幼的家族文化和淳朴民风代代相传,而且能有力强化乡风文明的“内核”
④传承弘扬优良家风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牛鼻子”
⑤抓好家风传承与建设,就是抓住了乡风文明的“牛鼻子”
⑥建设文明乡风,不单是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更要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全面提升乡村文明素质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序,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④①③②⑤
B.⑥④⑤③②①
C.④⑤③②①⑥
D.④⑥③②①⑤
【答案】D
【正确率】10%
【答题次数】7877次
【三级知识点】言语理解与表达-语句表达-语句排序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④句引出话题“家风”和“乡风”,并介绍了两者的关系。⑥句具体介绍建设乡风要注重家风。故④为首句,排除A项和B项。
第二步,④句后边为⑤和⑥,都是在围绕“家风”和“乡风”来论述,无法辨别。观察C项和D项,③②①都捆绑在一起,且都是在具体阐述好家风对乡风建设的意义。不同点在于⑤和⑥,C项以⑥为尾句,D项以⑤为尾句,观察两个句子,发现⑥句是也是具体阐述家风对乡风建设的意义,⑤句“抓好家风传承与建设”更侧重于对前文的总结,放于尾句,使整个文段构成总分总的结构。
因此,选择D选项。
【来源】2019春季联考-言语大题库第57题、2019年0420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57题、2019年0420云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54题、2019年0420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24题、2019年0420广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40题、2019年0420宁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57题、2019年0420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55题
【题型】单选题
【试题ID】40052104
58、多年生植物进入休眠期后,①体内的生理代谢活动并未停止。②其营养物质、酶的活性和内源激素都在发生变化。③它们会在身体中积蓄起盐类物质和能变为糖的淀粉。④而盐类和含糖溶液有很强的抗寒能力。⑤有的植物还能增加体内不饱和脂肪酸或抗冻蛋白等。⑥它们能避免细胞内部结冰。⑦不同植物不同命。粗大的树木不怕冻可以用寒气不易侵入来解释;那么,细小的植物枝叶、娇嫩的蔬菜等不易冻死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这段文字最后一句中划线的“此”指代的是:
A.①⑦
B.②④
C.③⑤
D.④⑥
【答案】C
【正确率】47%
【答题次数】2478次
【三级知识点】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代词指代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此”出现在最后一句,指代的是细小的植物枝叶、娇嫩的蔬菜等不易冻死的主要原因。分析“此”的前文语境,前文提及④“盐类和含糖溶液有很强的抗寒能力”、⑥“避免细胞内部结冰”,都是强调抗寒、不易冻死的结果,结果之前的内容即是原因,故③“它们会在身体中积蓄起盐类物质和能变为糖的淀粉”、⑤“有的植物还能通过增加体内不饱和脂肪酸或抗冻蛋白等”是主要原因。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此”指代的内容。
因此,选择C选项。
【来源】2019春季联考-言语大题库第58题、2019年0420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58题、2019年0420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25题、2019年0420宁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58题
【题型】单选题
【试题ID】40052106
59、________________。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依然严峻,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将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人工智能技术可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主动决策反应,将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对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
B.人工智能促进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提升
C.人工智能助力社会自动化、服务精准化
D.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预警等领域应用拓展
【答案】A
【正确率】41%
【答题次数】3655次
【三级知识点】言语理解与表达-语句表达-语句填空
【解析】
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下文语境。后文先介绍现实背景,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严峻挑战,接着指出人工智能在多领域广泛应用,将带来多方面的好处。故后文话题即论述人工智的好处作用。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C项和D项:均对应人工智能所带来好处的部分信息,表述片面。
【来源】2019春季联考-言语大题库第59题、2019年0420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59题、2019年0420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27题、2019年0420广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41题、2019年0420宁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59题、2019年0420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48题
【题型】单选题
【试题ID】40052107
60、从抑郁到认知能力下降,到心脏问题和中风,越来越多的证据将孤独心理、生理疾病联系在了一起。在某些时刻,我们都会感到“孤独”。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孤独的感觉取决于我们的状态以及如何看待它。孤独被定义为可以感知的社交隔离和与他人切断联系的经历。大多数经历孤独的人,________________,比如找到新朋友或开始一段新恋情。研究人员也提到过一些“长期孤独”人群,他们在一生中经历了沉重的孤独,即便所处的环境或人际关系发生变化也无法改变他们孤独的感觉。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改变心态,就能改变感到孤独状态
B.只有改变心态,才能改变感到孤独状态
C.通过改变心态,可以改变感到孤独状态
D.即便改变心态,也难改变感到孤独状态
【答案】A
【正确率】28%
【答题次数】2838次
【三级知识点】言语理解与表达-语句表达-语句填空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横线位于文段中间,所填入的句子起承上启下作用。横线前面是给“孤独”下定义,横线之后是“比如”引导的对策的举例论证,那么横线所填的句子应是提出的对策。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用必要条件引出对策,但从上文得不出改变心态是改变孤独的前提和基础。C项:过于绝对,改变心态只能是改变孤独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D项:非对策描述,且内容与文意不符。
【来源】2019春季联考-言语大题库第60题、2019年0420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60题、2019年0420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20题、2019年0420广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35题、2019年0420宁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60题、2019年0420海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54题、2019年0420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版)第4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