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录400人公告 | 职位表 | 职位库(快速筛选职位) | 历年分数线 | 课程咨询 |
点击查看 | 点击查看 | 点击筛选 | 点击查看 | 点击咨询 |
附件:1. 重庆市集中选调2021届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职位表
重庆市集中选调2021届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简章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选调生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根据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调生工作的意见》(组通字〔2018〕17号)等有关规定,结合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经研究,决定选调一批2021届应届普通高校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选调对象
国内普通高校2021届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国(境)外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二、选调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对党忠诚老实,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甘于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奉献,有志于从事党政工作。
(三)具备以下条件之一:①2021年1月6日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含中共预备党员);②优秀学生干部(获得过院系以上“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或担任副班长以上学生干部);③获得过校级以上奖励;④具有参军入伍经历。
(四)2021届全日制应届大学毕业生。学习成绩优良,作风朴实,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有较好的人际沟通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时间须在2021年7月31日前,博士研究生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时间须在2021年12月31日前,国(境)外高校毕业生须在上述规定时间内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书。
(五)截至2021年1月6日,年满18周岁,大学本科生不超过25周岁(1995年1月6日以后出生)、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0周岁(1990年1月6日以后出生)、博士研究生不超过35周岁(1985年1月6日以后出生)。
(六)身心健康,符合公务员录用体检要求。
(七)具备选调职位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八)没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学术不端或道德品行问题,没有《公务员录用规定》规定的不得报考公务员的情形。
(九)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选调名额
选调名额400名。各职位招录名额详见附件1,“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详见附件2。
四、选调程序
(一)职位查询
各区县(自治县)选调招录人数和有关专业要求详见《重庆市集中选调2021届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职位表》(附件1)。考生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拟报考职位。
>>>点击入口:2021重庆选调生考试职位查询<<<
(二)网上报名
1. 提交报考申请。报考人员于2021年1月6日10∶00至2021年1月15日17∶00登录七一网(www.12371.gov.cn)“领导干部考试报名系统”,提交报考申请。报考人员应仔细阅读选调职位资格条件,根据本人最高学历所学专业,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附件3)、《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附件4),慎重选择符合条件的一个职位报名。
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本人有效身份证必须一致。报名时,报考人员应根据报名系统提示,认真仔细阅读诚信承诺书,并按要求如实、准确、完整填写报考信息的各项内容,上传本人近期清晰的免冠正面电子证件照片(蓝底或白底证件照,jpg格式,20kb以下)。报名系统“附件”一栏须上传学校院系党组织和学校党委部门签字盖章的《重庆市集中选调2021届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报名推荐表》(附件5)照片或扫描件。
2. 资格初审。由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党委组织部根据报考人员提交的报考信息,原则上在报考人员报名后2日内完成初审。各区县(自治县)党委组织部对符合报考条件的,不得拒绝报名;对审查不合格的,应向报考人员说明理由。对通过资格初审的人员,初审单位下载报考人员报名信息,供资格复审时使用。
3. 查询初审结果。报考人员完整填报报名信息后2日内登录七一网“领导干部考试报名系统”查询是否通过资格初审。资格初审通过后,报考信息不能更改。报考人员如因信息填报错误未通过资格初审的,可于2021年1月17日17∶00前,重新修改提交报名信息。资格初审不合格的,不能参加考试。报考人员如对资格审核结果有疑问,可电话咨询报考区县(自治县)党委组织部。
4. 网上缴费。报考人员资格初审合格后,须在2021年1月19日17∶00前完成网上缴费(按照渝价〔2006〕144号文件规定,考务费标准为每科50元,两科合计100元)。网上缴费后请登录七一网“领导干部考试报名系统”确认是否缴费成功,如缴费未成功,请及时与重庆市人才发展中心联系。网上报名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缴费的,视为自动放弃报考。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和城乡低保人员免收考务费。请报考人员于2021年1月19日17∶00前(工作日)与重庆市人才发展中心联系办理免缴考务费手续。逾期未办理者,不再免收考务费。
5. 打印准考证。资格初审合格的报考人员于2021年3月1日10∶00至3月5日23∶00,登录七一网“领导干部考试报名系统”下载打印准考证(用A4纸打印,保证字迹、照片清晰)。因逾期未打印准考证影响参加考试的责任自负。准考证是报考人员参加笔试、面试和资格复审的必备证件,请务必妥善保管。
(三)笔试。笔试时间初步定于2021年3月6日,在重庆市主城区统一设置考点(具体时间、地点详见准考证)。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每科分值100分。参加考试时,考生必须同时携带本人准考证和有效身份证。考生可于2021年3月中旬登录七一网“领导干部考试报名系统”查询笔试成绩。笔试合格分数线由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划定。在笔试成绩合格人员中,分别按与各职位招录指标3∶1的比例,按笔试成绩由高到低次序确定面试人员,如最后一名成绩并列,则并列人员同时进入面试。如报考同一职位的笔试合格人员与选调名额未达到3∶1的,则笔试合格人员全部进入面试。
>>>点击下载:2021重庆选调生历年试题下载<<<
(四)面试。对进入面试考生组织统一面试,重点测试面试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举止仪表等。面试总分100分,60分以上为合格。面试不合格者,不得列为体检人员。面试有关事宜将于2021年3月中旬在七一网“选调生招录”栏目公布。
>>>点击下载:2021重庆选调生历年分数线<<<
(五)体检。各区县(自治县)分别按各职位考生综合成绩(计算方式为:综合成绩=笔试成绩÷2×60%+面试成绩×40%)由高到低次序,等额确定体检人员。如最后一名成绩并列,则依次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考试成绩高低的顺序确定体检人员。体检按照《关于修订〈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有关内容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140号)等有关规定执行。考生对非当日、非当场复检的体检项目结果有疑问时,可在接到体检结论通知之日起7日内提交复检申请。复检只进行一次,体检结论以复检结果为准。
(六)考察和资格复审。体检合格人员进入考察。考察主要核查考生档案,以及了解考生在校现实表现、学习成绩、专业特长、遵纪守法等方面情况,特别是政治素质、道德品行、专业能力情况。考察时,同步开展资格复审,考生需提交《重庆市集中选调2021届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报名推荐表》原件及证明材料。
(七)公示。对考察合格者,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按程序确定为拟录用人员,并在七一网“选调生招录”栏目公示7天。
(八)签订协议。公示无异议者,签订分配协议书。协议签订后,学生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如有违约行为,记入个人诚信档案。
(九)调剂。如有因体检、考察、考生本人放弃等原因出现缺额的,首先在各区县(自治县)各职位的面试合格人员中,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次序进行调剂。如不能满足调剂需要,由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另行确定调剂办法。
五、相关政策
(一)未在规定时间内取得国家承认的毕业证、学位证或不按时报到的,取消录用资格。到区县(自治县)报到后,由区县(自治县)党委组织部根据工作需要在乡镇(街道)统筹分配,并按规定办理公务员录用手续。新录用人员试用期1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办理公务员任职定级手续;不合格的,取消录用资格。
(二)按照中组部有关规定,选调生录用后到村任职2年时间。
(三)选调生在基层工作满2年后,可参加上级机关公务员公开遴选;对工作表现突出、符合条件的,可择优选拔担任各级领导干部,或按程序纳入优秀年轻干部队伍进行培养。
(四)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可按规定享受所在区县同层次人才的引进优惠政策。
六、其他事宜
(一)资格审核贯穿选调全过程,凡发现报考人员有不符合报考资格、档案造假、违规违纪等行为,即时取消选调资格,责任由考生自负。
(二)考生须认真阅读招录简章、注意事项和有关规定,按要求真实准确填报个人相关信息,并确保手机等通讯方式畅通,否则责任自负。
(三)本次考试不指定辅导书,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辅导班。以选调生考试命题组、专业培训机构等名义举办的辅导班或发行的出版物、上网卡等,均与本次考试无关。请考生提高警惕,谨防受骗。
资格审查咨询:详见职位表上各区县(自治县)电话
政策咨询:023-63898727 023-63896932(兼传真)
网上报名和考务咨询(重庆市人才发展中心):023-63897018(兼传真)
本简章由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附件:1. 重庆市集中选调2021届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职位表
2021重庆选调生备考
2021年重庆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中国品牌日,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2020年5月10日是第四个中国品牌日,出于疫情常态化防控考虑,本次中国品牌日活动通过互联网平台在云上开展,主题为“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全面小康,品质生活;全球战‘疫’,品牌力量”。
“京益求精”“家喻沪晓”“好品山东”“江河流苏”……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办展,各家品牌斗艳争辉。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等媒体也纷纷来助力,从发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先指数,到各大品牌进行“国货发光”海报接龙,再到品牌之间举办诸如“千万老铁选伊利”等国味、国风、国技、国潮挑战赛,“中国品牌日”首次以“云上”打开方式,带给公众一次精彩纷呈、别具一格的品牌体验。
一、各方观点
@人民日报:一家企业、一个品牌,不仅是在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且是以商品和服务为媒介,彰显着公共价值、传递着社会责任。
@人民网:毫无疑问,品牌是企业与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中国品牌对于助推社会经济复苏的影响无处不在。
@光明日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正在崛起,成为在国际市场上彰显国家形象的闪亮名片。
二、深度分析
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国品牌
1.要担得起责任,打造品牌“金字招牌”
进入新时代,品牌建设没有止境,责任担当正当其时。企业要将社会责任融入品牌核心价值,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规划,进一步涵养负责任的品行、尽责任的品质、守责任的品位,把责任担当、公利大义融入高质量发展中。要不断倡导品牌责任、努力打造责任品牌,让品牌的责任发声、让责任的品牌生长。
2.要抓得住创新,凝聚品牌核心竞争力
创新力是企业和品牌发展的内核驱动力量。无论是新企业,还是百年老字号,唯有持续创新,才能为品牌不断注入活力,才能做强企业、做优产品、做大规模。企业要不断推动自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理念创新,不断激发自身的创新创造活力。政府、市场、消费者也需要多方合作,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3.要稳得住质量,铸就品牌持久生命力
产品质量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品牌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命运。特别是受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处于低迷期,产品质量更是争夺市场最关键的因素。要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全社会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引导企业弘扬专业精神、工匠精神,打造更多名优品牌。
4.要讲得好故事,焕发品牌传播力
得人心者得天下,一个拥有强大品牌传播力的企业如同夜行的车灯,既能吸引关注,还能照亮前行。数字化技术带来了众多精准化营销和多元融合的传播手段,企业要利用好数字技术,洞察与满足消费者需求, 帮助消费者实现自我价值。要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方式来传播企业的品牌和文化,提高品牌在国内外的熟知度;及时通过数字化手段及时发布企业以及产品的相关信息,直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三、参考文章
中国品牌,贵在“中国匠心”
品牌,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追求。从物质贫乏岁月走来的中国人,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最大的迫切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对品牌的追求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生产者以品牌立身,消费者以品牌提质,无论对生产还是生活,品牌就在人们身边,更要成为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一面旗帜。
从产品到品牌,总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以前,中国制造往往被贴上“低廉”的标签,靠数量赚的不过只是“血汗钱”;中国消费者为了好产品,不惜从海外淘来诸如“马桶盖”这样的商品;中国出口的商品有不少属于代工或贴牌,自主品牌的出口比重较低……从生产端到消费端,从需求端到供给端,产品种类不可谓不多,但质量缺乏“底气”。丰富的产品没有带来丰裕的生活,品牌短板极为明显,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做好中国产品、做大中国品牌,于国内外消费市场都大有裨益。
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变生产为智造,中国品牌建设才能打开新局面。创新是关键中的关键。对品牌而言,质量是本,诚信是根,创新为魂。这离不开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在内的各个方面。近些年来,一些中国品牌之所以在经济大潮中屹立不倒,且用户黏性越来越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坚持自主创新。如果说,“Made in China”为中国赢下了一个过去;那么说,“Created in China”才能为中国赢得一个未来,这需要各市场主体“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创新引领道路上久久为功、行稳致远。
中国品牌,贵在“中国匠心”。没有一分潜力,就很难产生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第一次得到一把瑞士军刀时,我就很佩服人们能赋予它那么多功能”。显然,瑞士军刀在一定程度上是工匠精神的产物,这也是品牌建设的要旨所在。因此,发展品牌经济,不是速度问题,而是需要一份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断进取的工作态度,更要在踏实、坚定、传承与创新过程中,让匠心成为引领品牌建设的“新时尚”。
其实,今天我们探讨中国品牌及品牌建设,不只是简单地谈质量、讲精神。重要的是,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市场、密切的国际贸易、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品牌若想在世界范围内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把品牌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让中国品牌真正能代表中国形象、彰显中国竞争力。惟其如此,品牌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不仅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倍增器”,而且是消费者实现幸福生活的“加速器”,更是国家塑造形象、提升软实力的“助推器”。
(来源:人民网评,有修改)